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各地统战工作 > 攀枝花 > 正文
【攀枝花】仁和区“六举措”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升级版”
http://www.sctyzx.gov.cn/  (2023-03-03 12:15:35)  来源:四川统一战线

近年来,仁和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实施“党建引领、培根铸魂、文化润泽、融合发展、互嵌融合、共治共享”六大举措,全力打造我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升级版”。

一、党建引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面落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五个纳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纳入”工作要求,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双组长制”领导小组,压实主体责任,将创建成果巩固提升工作纳入年度“创先争优”目标任务及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民族工作“十四五”规划及区本级财政预算。在全市率先印发示范区示范单位动态管理办法,树立创建“永远在路上”的工作导向。开展“七进+”活动推动全域创建,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个、省级12个、市级60个、区级97个,省、市级模范集体7个。

二、培根铸魂推动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印发大宣教工作方案、制定共同体意识公约,依托大田会议旧址、同德烈士陵园、红旗村冉家大院等红色教育阵地,开展现场教学等主题活动200余场、9778人,有力传承红色基因。连续5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发放宣传资料7.9万份、宣传品1.55万份。在全区24个中小学、幼儿园一体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把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心灵深处。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宣传行动,与各级媒体开展常态化、多样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实践宣传,打造多位一体宣传矩阵。创新建立宗教场所“1+N共同体意识大讲堂”3处,打造具有仁和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4处。

三、文化润泽构建共有精神家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三线文化、红色文化,深入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以“知时节”读书会为载体,开展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阅读活动、“流动书屋”“七进”活动,把伟大建党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区中小学均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实施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培育少数民族艺术家和文化传承人,目前我区省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传承人4人。“羊皮鼓舞”等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走出国门。

四、融合发展共促各民族共同富裕。建立“民族团结+乡村振兴”融合模式,突出乡村振兴“站高、守底、拉长、补短”总策略。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政策、资金、人才支持力度,强化产业、就业帮扶,投入资金17.23亿元实施乡村振兴项目64个,实施乡村建设和村集体经济“消薄”攻坚行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2022年,仁和区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同比增长110.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94元,在全省16个少数民族待遇县区中排名第一。仁和区获评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区,1个乡荣获“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乡”称号、4个民族村获“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2个民族村获“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称号。

五、互嵌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新“民族团结+五心”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法,打造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民族团结文化路、文化长廊、民族团结之家,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提炼各民族风情,按照“一乡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社一特色”的原则形成四季文旅活动品牌;积极开展“知时节”读书会、流动图书下基层、“苴却砚”艺术节等各类富有特色的群众性交流活动,率先与云南省永仁县、凉山州喜德县缔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六、共治共享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抓民族事务治理水平,建立区、乡、村三级工作网络。成立乡(镇)、村(社区)综治服务中心94个,在全省创新成立平安建设工作中心,健全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创建省级“六无”平安村(社区)12个,市级基层治理示范点36个,获评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区),布德镇回龙湾由“乱”到“治”蝶变经验被中央政法委、省委政法委推广。抓民族领域风险化解,在乡村,成立“先贤调解室”,设立“党群心连心,有事找老倌”服务点;在社区,“周阿姨调解室”“同心调解室”“花城联姐工作室”等成为基层民族工作中坚力量。2022年,排查处理涉及少数民族矛盾纠纷46件,为少数民族提供法律援助144人次。全区呈现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仁和区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