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心聚智谋富,努力画好新时代凝心聚力“同心圆”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仁和区《关于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再立新功凝心聚力促进共同富裕的意见》,在财政、土地、人才、项目等支持政策方面予以明确,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明确18条具体举措,有效整合统一战线组织、人力、智力等资源,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和民营企业在科技、文化、卫生、教育、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细化仁和区同心共富实施方案,初步搭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主党派建言,工商联桥梁,无党派人士、民营企业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共同富裕实验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仁和区委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二、同心共建创富,努力奏好新时代共同富裕“同心曲”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仁和区积极探索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从一笔民族资金撬动、一名村书记带领、一个民族村投身实践,到如今的芒果种植面积达40.5万亩、年产量超22万吨、产值超17亿元,建成全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联动四川、云南金沙江流域丽江、大理、楚雄、凉山等周边县(市、区)超过50万各族群众,带动芒果种植面积超过170万亩,年产量超107万余吨,年产值超72亿元,推动金沙江流域芒果产业集群式发展,打造全国晚熟芒果产地和世界一流的优质晚熟芒果产业带,帮助金沙江流域各族群众用芒果实现从“脱贫果”到“致富果”到“共富果”的转变。
在此基础上,整合行政、科技、资金、劳动力等多方资源,探索出了“科技专家+示范户+帮扶户+一般农户”的“福田模式”,仅蓝莓种植,亩均产值超过10万元,被作为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在全国推广。
目前,仁和区年收入超过2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占比超60%、三口之家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家庭占比达5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均衡水平居全省前列、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位居四川省16个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区)第一。
三、同心提能带富,努力架好新时代团结进步“同心桥”
仁和区坚持以联盟互动、携手共进方式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主动与川滇两省10余个毗邻县(市、区)缔结金沙江中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金沙江旅游产业发展等4个联盟,与云南省元谋县等4个县(区)签订共同推进川西南、滇中区域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合作协议,在资源共享、产业共兴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架起川滇民族团结的连心桥。跨2省3市州联合推出“金沙江流域文旅一码通”,开展互动合作,达到1+1>2的效果,每年吸引上百万名游客到仁和旅游。在联盟互动影响下,周边市(州)每年有数千家庭选择把子女送到仁和区上学,全区就读的外来学生超过30%、就业的外地人超过40%、外地人购买商品房超过50%,区域教育高地、就业高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了让外来求学、就业人员愿意来、来得了、融得进、过得好,仁和区积极推进“跨域通办”改革,扩大改革深度广度,实现外来人员“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就近一次办成”,首例全国范围内“跨省通办”异地户籍迁入业务在仁和区办理,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成为现实。
四、同心文化润富,努力打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牌”
推动谈经古乐、羊皮鼓舞、苴却砚雕刻技艺、板凳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保护和品牌塑造,积极培育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设中小学“谈经古乐”、“羊皮鼓舞”等非遗传承艺术课程,改编成课间操、群众广场舞,“同奏一支乐、同跳一支舞、同唱一首歌”的氛围浓厚。“羊皮鼓舞”等非遗“活化石”走出国门,在海外“圈粉”无数。多名苴却砚雕刻工匠成为国家级和省级艺术大师。与川西南、滇西北毗邻县(区)建立民族文化旅游协同发展联盟,打造150公里“这里仁和·遇见星空”自驾游线路,迤沙拉村获评4A级景区,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协同发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文化“五个一”建设,初步实现一村一文化广场、一文艺队伍、一村史馆、一乡村推荐官、一文化品牌全覆盖。
五、同心共治促富,努力铸牢民族团结安全稳定的“同心结”
在社区(村)打造“石榴籽调解室”,定期召开“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我建言”专题座谈会,引导各族居民主动参与基层治理及辖区服务,构建起政治领航、法治保障、自治固本、德治润心、智治支撑的“五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治理格局。延伸“网格化治理”触角,提升“精细化服务”品质。以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为依托,常态化开展宗教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形成“小事网格办、大事网格跟、难事网格帮”的工作局面。
(攀枝花市仁和区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