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区动力站社区“侨胞之家”始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区委政府“一区一城”战略目标和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增强工作主动,建强基层阵地,丰富活动载体,创新“四心”服务品牌,广泛汇聚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强大力量。2025年初,动力站社区“侨胞之家”先后被选树为省级和国家级基层“侨胞之家”典型。
聚焦正确方向,政治引领“聚心”
强组织固根基。建立完善侨务组织架构,成立“侨胞之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接待走访制度》《会议学习制度》《“四必访”工作机制》等侨务工作制度,做到侨务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责任有人担,推动“侨胞之家”建设制度化、运行规范化。
强引领聚合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议题”,依托“共富大讲堂”“三色光学堂”等学习阵地,邀请攀枝花学院、区管干部、区委党校等教授(教师)10余人,举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第十一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省委第十二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学习宣讲活动10余场,覆盖1000余人次,引导广大侨界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齐心协力奔共富。
强阵地促保障。坚持党建带侨建,侨建促党建,树立“阵地联建、资源互享、活动共办”理念,联动政协、统战、民宗、工会等相关单位,整合资金200余万元,建成书画院、沙画室、学习堂等“侨胞之家”活动阵地21个,举办“侨心向党”主题演讲、诗画创作6次,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聚焦精神共富,多彩活动“润心”
丰富文化活动。 利用春节、端午、七一等重大节日,常态化组织侨界群众开展送春联、包粽子比赛、文艺汇演、趣味运动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30余次,带动侨界群众融入社区,与社区居民聚起来、熟起来、聊起来。
开展健康义诊。投入50万元,建成全市首家GIS医疗智慧系统,网上入驻市二医院、康养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8家,每年定期组织侨界群众开展免费健康体检、“两癌”筛查70余人次,真正让侨界群众身心愉悦、身体健康;开设专业心理辅导服务,定期邀请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健康等教育讲座,有效缓解侨界群众心理压力,培塑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
举办邻里家宴。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近邻为亲,以“家文化”为主题,每年定期举办“邻里百家宴”活动,组织侨眷侨属比拼厨艺、做特色菜,与市、区侨联领导共品一桌菜、共聊一席话,以“食”为媒,以“宴”为介,浓厚家的氛围,让侨界群众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进一步凝聚侨心、发挥侨智、汇聚侨力。
聚焦邻里和谐,维护侨益“用心”
调解力量求“强”。立足“三说会堂”“我在社区做调解”等矛盾纠纷调解阵地,整合政法、统战、司法、公安等多方调处力量,建立以侨联工作人员、侨界群众、法官、律师等为主体的“线上”调解专家库126名,不断充实多元调解力量,为维护侨眷侨属正当权益提供坚强保障。
普法宣传求“广”。定期联系驻社律师、法官、民警,举办“侨法伴我行 爱侨护侨在身边”法治宣传13次,开展《民法典》、《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等宣传活动30余次,通过联合普法、专题学法、广泛送法“三法联学”方式,引导广大侨界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
依法维权求“实”。依托“三说会堂”普法维权平台,创新“四联”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工作法,及时化解侨界群众邻里纠纷、家庭纠纷、赔偿金额达50万元的交通事故纠纷等各类矛盾纠纷40余件,调解率100%,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探索出了一条为侨爱侨护侨的维权路径。
聚焦纾困解难,真情服务“暖心”
帮扶济困有招有式。全覆盖摸排,建立《玉泉街道动力站社区侨眷侨属家庭情况台账》,精准掌握侨界群众工作、生活、上学等情况,针对性地开展送就业岗位、技能培训等,帮助12名侨界困难群众实现再就业,点亮“微心愿”30次,让侨界困难群众鼓起了腰包、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
关爱服务真情真意。建立重大节日必访、生病住院必访、亲属回乡探亲必访、家庭遇特殊困难必访“四必访”机制,采取定期走访与入户随访等方式,走访慰问侨眷侨属31人次,留学生家属6人,着力解决侨胞侨眷急难愁盼问题,帮助他们融入社区,增强认同感归属感。
文明实践有质有量。创新“1+3+N”工作机制,以社区党委为中心,通过群众点单、党委派单、多方力量接单的“三单制”服务,及时为侨界群众排忧解难;组建 “侨胞之家”“邻里帮帮团”等N支志愿服务队,动员侨界群众伸侨手、献侨心,送独居侨属就医5次,为连续痛失双亲的未成年人捐款9930元,得到辖区群众的交口称赞,提高了侨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攀枝花市西区区委统战部、攀枝花市侨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