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攀枝花市西区知联分会与清香坪街道“侨之家”联合开展暑期“非遗双课堂”文化体验活动,以“书法+中医药”的沉浸式体验,让各族青少年在文化传承中增进情感认同,在互动实践中凝聚团结共识。
翰墨传情,笔端绘就同心结
“‘和’字由禾与口组成,寓意人人有饭吃便是和谐。”路南社区“清香小站”内,63岁的谈世昌老师为各族亲子家庭讲解汉字文化。来自汉、彝、回等12个民族的25对亲子铺开宣纸,在横竖撇捺间感受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
互动环节里,8岁彝族女孩阿依莫用彩泥捏出“石榴”造型的象形文字,生动诠释“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深意。社区党委书记庞星坦言:“书法成为沟通的共同语言,既让孩子们学好了传统文化,更在心里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
本草同源,药香里藏着共荣情
智学社区组织各族青少年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启“中华医药探秘”之旅。古色古香的中药房内,百子柜里的药材引发阵阵好奇。“金银花会变色,所以叫‘忍冬’!”“枸杞在维吾尔语里叫‘奇曼’,和新疆红枣都是养生宝!”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民族医药的智慧。
“小小药师”体验中,各族儿童协作称量药材,共同调制象征团结的“五色养生茶”。参加活动的学生感慨:“原来各民族医药都是中华宝库的宝贝!”
文化润民,绘就交融新画卷
“非遗双课堂”凸显三大特色:邀请各族非遗传承人共授技艺,搭建民族文化交融平台;设置民族团结主题创作环节,打造互嵌式体验场景;吸纳各族群众组建“榴小籽志愿服务队”,让文化传承与团结实践深度融合。“既见文化魅力,更感手足情深。”参与活动的家长马女士的心声,道出了各族群众的共同感受。
(中共攀枝花市西区区委统战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