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野生植物保护地,核心保护对象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攀枝花苏铁。在攀枝花市建设初期,石灰石矿的开采活动曾给保护区生态造成破坏。面对这些“伤疤”,各民主党派高度关注,发挥建言献策、民主协商、民主监督作用,运用“党派直通车”多方争取支持,协力促使2541亩“伤疤”土地修复。如今,44万株耐旱树木扎根干热河谷,95%的成活率筑起多层级森林体系,38.92万株攀枝花苏铁野生种群蓬勃生长,濒危云南梧桐从200株恢复至400株,623种动物、712种植物在此共生,成为干热河谷生态修复的“活样本”。
深调实研,破解治理难题。围绕苏铁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西区各民主党派开展了长期、扎实的调查研究,用脚步丈量实情,用数据支撑献策,先后形成提案、建议30余条,向市、区党委、政府建言。运用“直通车”邀请专家精准指导,针对干热河谷缺土、缺水、土壤贫瘠的先天劣势实施“异地运土+挂网保土+挡墙固土”工艺,创新配套“光伏提灌+覆膜保水+微喷滴灌”系统。深入开展民主协商与监督工作,督促生态修复资金与治理措施落地见效。截至目前,西区已累计投入修复资金1.26亿元,回填种植土36万立方米,修筑挡土墙1.5公里,162千瓦光伏工程年抽水260万立方米,栽种鞍叶羊蹄甲等耐旱树种44万株,修复面积达2541亩,另投入1040万元矿山公路综合治理让150亩区域重披绿装,生态系统韧性显著提升。
制度护航,激活转化动能。围绕苏铁自然保护区“生态优先、适度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民主党派积极发挥“联系广泛、智力密集、活力充沛”的独特优势,不定期开展苏铁保护开发利用实地调研活动,集智聚力助力《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制定出台,为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工作奠定法治基础。搭建地方与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合作桥梁,共建“苏铁保护研究中心”,开展苏铁种群动态监测、繁殖技术攻关等课题研究,不断提高保护水平。持续开展民主监督,确保年均410万元的专项管护费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探索发展,释放生态活力。攀枝花民进市委会邀请民进“开明画院”赴西区开展活动,唱响苏铁文化,擦亮城市名片;攀枝花民革市委会将支持苏铁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和苏铁文化传承开发作为年度重要课题,就地方政府拓展大自然研学业态和森林公园建设等主题组织课题调研……各党派运用创新思维,为西区特色“苏铁文化”开发与苏铁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党派视野。保护区将生态修复与城市历史记忆相融合,打造了“攀枝花苏铁乐园”自然学堂,推出“苏铁生态之旅”精品研学线路,创新“攀枝花苏铁人工授粉体验”“种子的秘密自然探索”等特色自然科普教育活动,配套1000余块二维码解说牌、10万份科普读物及VR课程,结合各类传统节庆活动,年受众超10万人次。生态修复的成果,正持续为攀枝花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中共攀枝花市西区区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