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统战工作 > 涉藏工作 > 正文
马背宣传队全覆盖木里 好声音传遍藏区村村寨寨
http://www.sctyzx.gov.cn/  (2015-04-30 16:33:00)  来源:四川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我昨天上午8点出门,晚上12点才到木里县城,为的就是参加今天的培训会。”4月28日上午8点刚过,木里县倮波乡龙卧洞村党支部书记黄起云早早地赶到木里县委党校会议厅,静静等候木里县马背宣传队骨干培训会召开。
  当天上午,凉山州委、州政府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齐聚木里县让白牧场,简单而庄严地举行马背宣传队出征仪式。这个“五一”假期,马背宣传队将在工作状态中度过。
  什么是马背宣传队?木里县为什么要组建马背宣传队?马背宣传队肩负怎样的职责?
  说由来 2008年起每月宣讲
  木里县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结合部,境内沟壑纵横,平均海拔3100米。“目前还有乡不通电、不通公路,一半左右的行政村不通公路,村民居住分散,县上干部下乡,偏远的乡来回需要半个多月。”木里县委书记张振国说。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木里县培育了一支特别讲奉献、能吃苦的基层干部队伍。“他们不畏艰辛、不计报酬,走村串户察民情、听民声,为广大群众及时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灌输先进的理念和思想,送去新的致富信息和技术设备。”张振国说,他们下村组基本上都是以骑马和徒步方式进行,所以,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之为马背宣传队。
  近年,木里县越来越多的乡村结合藏区实际,创新方法,组建马背宣传队,一个村一支队伍,每支队伍由2至3人组成,他们骑着马儿跋山涉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农业科技,倾听收集群众的困难和呼声,给乡党委、政府提供了准确的决策依据,从而为群众解决了一件又一件实事。
  李子坪乡白草坪村是木里县较早建立马背宣传队的地方之一。“从2008年开始,宣传队就坚持每月到每个村民小组进行一次宣讲。”白草坪村党支部书记何杨清告诉记者,当时,村支书、村主任等干部与村里的党员组成宣传队,大家分小组骑着马,到农牧民家里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宣传。
  首扩容 全县29个乡镇都组建
  “这种宣传有利于党的声音及时传达到藏区群众心里”,在木里县马背宣传队骨干培训会开始前,张振国向记者介绍,由于木里县前几年马背宣传队大多是乡村自发组织,所以规模不大,活动不规范,效果不尽如人意。
  今年,木里县计划在全县29个乡镇、9个牧场和113个行政村全部建立马背宣传队,这个构想得到凉山州委的肯定和支持。“藏区部分农牧民和僧人由于对党的政策了解不够深入,一方面自己不能充分享受党委、政府的惠民之利,另一方面部分人容易被煽动而与党委、政府产生对立情绪。”凉山州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达久木甲认为,木里县给马背宣传队扩容,是呼应了藏区群众所需。“早就盼望有一个宣传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宣传队,现在终于等到了这一天。”黄起云告诉记者,自己所在龙卧洞村在甘孜州九龙县、凉山州木里县和凉山州冕宁县三县交界的偏远之地,当地治安案件和不明真相群众闹事的情况时有发生。
  4月28日上午的马背宣传队骨干培训会,木里县所有乡镇、牧场和村都派出1至2人参加,当天一共有320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合格后,他们将在获得聘书后“持证上岗”。
  新使命 宣传以法治国理念
  4月28日,凉山州司法局工作人员熊国祥给参训的马背宣传队员作了一堂以《学法、守法从我做起》的主题培训。“选择这样一个主题,主要是为了结合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给队员宣传以法治国理念,然后再通过他们,把这个理念宣传到农牧民中。”熊国祥介绍。“特别要讲清楚非法宗教活动的表现和危害,使各族群众澄清模糊认识,分清是非原则,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法律底线。”在木里县马背宣传队骨干培训会上,达久木甲强调,这次组建的马背宣传队不但数量规模空前,而且,服务范围和领域也较以前深入。
  除了牧场,马背宣传队将向信教群众和寺庙僧人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的宣传。
  马背上的精神脚板下的真情
  两座高原接壤地,海拔超过3000米——木里县马背宣传队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诞生。7年来,从一个村起步,如今已是全县全面推广,马背宣传队成为一支传递党的声音的轻骑兵,成为一座联接干部和群众的连心桥,成为一个团结藏族同胞的同心圆。
  从报道中,我们了解到,上级党委机关大力支持这一创新,参加马背宣传队的干部干劲十足,聆听宣传队声音的群众乐于接受,使人联想到一个词:春风化雨。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基层群众距离党的声音远了,和领导干部的沟通交流也少了,处在多民族共居的偏远环境下,对政策和法规了解不够,有时遇到事情不知该如何做决定、办事该找谁,无形中给一些不法分子或别有用心之人留下了空子,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干扰和困惑。马背宣传队的组建,亲民、低调、务实,既推着干部下基层,也吸引群众主动亲近,再加上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繁荣、团结的局面指日可待。
  驰骋山水间,马背之上有精神;走家串户知民情,足底下传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