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富饶的虾拉沱湿地、绿草如茵的宗塔七色草原、清澈见底的卡萨湖......六月的炉霍县,天空湛蓝、草原青翠,一幅高原上的绚丽画卷徐徐展开。
面对如此美景,成都市锦江区第七批工作队领队张情总是在思考,“炉霍县作为四川省39个欠发达县之一,我们开展托底性帮扶,要怎么帮?”
“帮扶就要增强县域产业造血功能,聚焦补短板、锻长板,促进特色化产业发展。”锦江区给出了答案,结合炉霍县委县政府“1345”总体发展格局和“133”产业发展思路,将帮扶资金向民生产业倾斜,着力培育好炉霍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做优做强酪蛋白加工产业、雪域俄色产业等重点产业,扎实推动炉霍县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
变“废”为宝 酪蛋白产业项目惠及3500余户高原牧民
走进位于炉霍县城边的炉霍县酪蛋白加工园区,一袋袋奶渣正在不断通过传输带从地面运到顶部,被工人整齐地码在最高一层,如小山一般堆在厂房。溶解、分离、点酸、脱水......生产车间里,身着无菌服的工人站在关键设备旁进行操作,将奶渣制作成具有丰富营养的酪蛋白。
“酪蛋白又称干酪素,作为牛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部分,能够促进人体对钙、铁等矿物质的吸收,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生物制品、精细化工、医疗卫生等领域。”康巴圣德牦牛产业有限公司酪蛋白加工厂厂长格绒介绍,公司以甘孜特有的牦牛奶渣为生产原料,将熬煮酥油茶产生的奶渣变废为宝,开发生产牦牛酪蛋白相关产品。
“我国酪蛋白市场90%以上依赖进口,长期被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欧洲国家垄断,且存在卡脖子技术难题。”张情介绍,目前四川省能生产酪蛋白相关产品的企业比较少,康巴圣德牦牛产业有限公司是其中的代表。
2011年,炉霍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瞄准当地奶渣原料充足的优势,启动酪蛋白生产项目,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康巴圣德牦牛产业有限公司。在锦江区的资金帮扶下,如今,该公司拥有年产800吨酪蛋白生产线一条,乳制品检测实验室、废水处理净化设施和锅炉热力供应设施各一座,干酪素提纯水平已提升至93%,年产食用酪蛋白600吨、产值3600万元,辐射带动3500余户农牧民群众增收1800万元。
“今年锦江区将投入400万元用于酪蛋白新生产线生产车间设备的定制采购、智转数改设备的数字信息系统建设,并延伸原料曲拉收购链条至理塘县、甘孜县、色达县、阿坝州阿坝县,并建立曲拉收购点。”张情说。
“数智”先行 科技创新赋能酪蛋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炉霍县酪蛋白加工园区是以酪蛋白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园区,是甘孜州牦牛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加工环节重点建设项目。园区拥有数字农产品交易中心、现代加工厂房及智能生产线,酪蛋白研发及产品展示中心,目前正积极争创省级酪蛋白深加工现代园区。
近年来,依托当地党委政府和锦江区帮扶力量,园区升级改造了超滤系统、锅炉房、废水净化等核心设施设备,帮助干酪素的提纯度从89%提升至93%。同时,锦江区还充分发挥经济外向度高、外资外贸企业聚集的优势,助力园区完成了四川省首次酪蛋白产品出口韩国,这也是甘孜牦牛工业产品的第一次出口。
2023年,锦江区帮助引进京东方艺云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炉霍县牦牛产业集群酪蛋白深加工园区农产品交易中心,帮助炉霍县打通一条“外拓通道”。”这里有车间数字化中控平台、数字化参观通道、跟高校联通的数字化产学研中心、酪蛋白产业大数据中心等,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京东方艺云科技有限公司在炉霍成立的下属公司甘孜州康创未来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蒲戈介绍,数字化工厂可以与供应链管理系统相连,实现原料从养殖、收获、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追踪和管理,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产品的市场响应速度。同时,通过实时空气、给排水、环境数据传控,数字化工厂可以帮助工厂实现生产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数字信息化技术,我们将奶渣收购面覆盖甘孜州北路八县,建成后三年内,交易中心将实现奶渣收购量突破2500吨,交易额达1亿元以上,牦牛产业集群炉霍酪蛋白园区一产、二产融合经济总量达2亿元以上。”陈柏兵介绍,下一步,炉霍县将继续与锦江区帮扶力量携手,筹建酪蛋白深加工工厂,生产酪蛋白多肽、酪蛋白钙、酪蛋白酸钠等精深产品,进一步挖掘数字化车间的生产潜力,拓宽酪蛋白产业链,通过延链方式进一步带动农牧民增收。
(锦江区委统战部、锦江区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