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田野里一片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绿油油的玉米苗迎风摇曳,交错的枝条上面,长出了嫩绿的芽苞,妩媚多姿的垂柳,飘起长发,婆娑起舞……这是安居区石洞镇亭子坝村奉光荣家庭农场外的景象。作为农场对外营销的负责人,奉欢一大早便出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父女同心 “家庭农场”解决“撂荒地”难题
2014年,西华大学毕业的80后大学生奉欢放弃都市工作,和父亲奉光荣共同创办了奉光荣家庭农场,致力于绿色农业发展。多年来,他们通过科学测绘、记录、探索种植技术,将农田转变为高效农业示范区。
“为什么会选择回乡发展,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我父亲的影响。”据奉欢介绍,大学毕业的她从未想过自己会与种地有过交集,自从家里创办家庭农场后,自己便过上了整日与水稻打交道的生活。“每个季度我们的工作内容都不一样,比如当前我们正在做的就是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这种复合技术模式比单纯一个品种的种植能够提高更大的效益……”一聊到自己的工作,奉欢可谓是如数家珍。
谈及家庭农场创办之初,奉欢回忆,2014年,即将大学毕业的自己接到了父亲的电话,父亲在电话里说,如今的农村土地撂荒现象越来越突出,自己在土地上辛勤劳作了35年,希望到老之后能通过丰富的经验和勤劳的双手,在田间地头创造价值。“父亲的这番话对我的影响很大,在拿到毕业证之后,我便回到家乡跟父亲创办了家庭农场。”
这一年,奉欢父女在亭子坝村流转土地300余亩办起了家庭农场。为了与村民签订流转协议,奉欢和父亲挨家挨户上门协商;为了找人插秧,她和父亲每天早上开车将从东禅镇燕窝村召集的工人拉到亭子坝村。在一次通往亭子坝村的路上,奉光荣给女儿讲起了过去学农机拜师被人拒之门外,却又硬着头皮“蹭课”而渐渐熟练掌握各种农机的经历。这些故事让奉欢一步步坚定了做农业的决心。
几年发展下来,奉光荣家庭农场的核心区仅仅扩大到500亩。即使未来,奉欢表示也不打算过度扩大规模。她说:“从一开始做农业,我们想做的就是绿色农业。不做大而做精,这是我和父亲一致的理念。”为了种出绿色大米,不会种地的父女俩一开始只能对比着节气来安排农事。父亲在田间作业,奉欢便拿着纸笔一点一滴记录田里的变化。2015年,农场与西南科技大学合作,采用学校提供的优质水稻种子和插秧技术。当年,粮食的产量有了很大提升,奉欢也学到了更多种植技术。
如今,在农场的稻田里随处可见杀虫灯。“有了它们,不仅可以防止病虫害,还可减少生物农药的使用。”说起水稻种植的注意事项,奉欢俨然成了一名专家。2018年,奉欢提交了绿色食品的认证材料,她兴奋地说:“从那个时候我们的大米就是有身份的绿色食品了。”
专家入驻“带状复合种植”为“家庭农场”辨明方向
2019年以前,家庭农场一直没有考虑增加种植面积。直到2019年底,奉欢觉得各项条件成熟,可以扩大种植面积了,才把相邻的200多亩撂荒地流转下来。流转土地后的第一件事,奉欢就找到农技站的工作人员咨询,因为这是一片旱地,紧邻河边,农技站可以给予更专业的种植建议。
恰逢当地正在推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试点,而家庭农场正好有连片的土地,同时农机合作社的农机设备齐全。最重要的是,他们所处区域是丘陵,一直有种玉米大豆的习惯。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实地考察后,将该家庭农场列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四川省试点,家庭农场从整治土地到播种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
有了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专业团队的技术指导,加上家庭农场和农机合作社的密切配合,2021年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试点非常成功,撂荒地玉米最高亩产量500余公斤、大豆140余公斤,而且实现全程机械化。
“正是因为有了专家团队的加入,我们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更加有了信心。”有了2021年试种成功的经验,奉欢父女决定把合作社和农场所在村剩下的地(包括撂荒地)共计2100亩流转过来,开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不过,对于当前各地盲目跟风开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奉欢认为要多角度考量后再下决定:一要适度规模经营,不要追求大而全,小而精也是不错的选择;二要从自己擅长的开始,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在农业领域同样适用;三要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自己能试验成功,是家庭农场合理分工、互相补充的结果;四要学会做一个会管理会经营的新农人,向管理要效率、向土地要效益。
如今,已经是奉欢扎根农业的第9个年头了,从科学测绘可种植土地,到详细记录农作物生长过程,再到带着绿色食品参加各种展会,每一件事奉欢都是亲力亲为。截至目前,依托奉光荣家庭农场,双祠堂村发展了2100亩玉米大豆带状种植全程机械化核心示范区,并示范带动石洞镇谭家坝村、钟家沟村等种植大豆3000亩。奉欢在2018年被遂宁市委宣传部评为“遂宁寻找新时代奋斗强者活动创业之星”、2020年被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聘为“农情观察员”、2022年成功入选安居区“琼江杰出英才计划”。
“农场虽小,但也是一个主体。”奉欢表示,未来自己将继续坚持做绿色农业,不追求规模扩大,而是注重质量和精细化经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引领农场和农户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功,为农业产业创新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