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统战人物周刊 > 正文
许强:攻克特大山洪泥石流治理难题

9月22日,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暨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我省无党派人士、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同志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其感人事迹被《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四川新闻网、网易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9月22日,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暨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我省无党派人士、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同志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其感人事迹被《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四川新闻网、网易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现部分转载如下:

 《四川日报》  

      最难忘丹巴“固山救城”

  “每天都看到山体在明显下降,民房的裂缝比头一天增大,每一分钟滑坡体都可能冲下来。不仅会摧毁县城,还会堵塞大渡河,造成该流域群众受灾……”10月19日,距当年的丹巴“固山救城”已过去9年,许强仍清晰地记得自己在那儿奋战的日日夜夜。

  作为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专家组核心成员,许强多次参与我国数十起重大地质灾害事故的现场调查、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避免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和上万人的人员伤亡。其中,最让他难忘的莫过于丹巴县城保卫战。

  2005年2月,位于丹巴县城后山的古滑坡体加剧变形。如果发生整体瞬间下滑,县城近5000人的生命危在旦夕,大渡河面临被堵塞的灾难。险情引起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坚守滑坡隐患点,现场监测和指导抢险。

  作为丹巴县城后山滑坡应急抢险前线指挥部首席技术专家,许强从2月初进入现场,到5月山体被固定,险情排除才撤离。

  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上山实地查看情况,再根据实地查看情况和数据监测,各方进行会商……3个多月里,许强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在滑坡抢险第一线,制订抢险方案,组织抢险工程实施,最终使已产生巨大位移的滑坡重新恢复到稳定状态,丹巴县城近5000人幸免于难。

  “水砂分流”治理泥石流

  “经过丹巴县城古滑坡体治理的考验,后来遇到的其他地灾治理我都有了信心。”许强回忆,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他都是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过程中次生灾害的防范。他主持编写的《四川省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被作为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直接依据。

  许强还攻克了汶川地震灾区特大山洪泥石流治理难题。2010年8月,绵竹市清平乡、汶川县映秀镇、都江堰市龙池镇先后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许强第一时间乘直升机进入清平乡泥石流灾害现场查看灾情,研究制定文家沟、走马岭沟等大型泥石流灾害治理方案。随后,他又赴映秀,研究制定红椿沟和烧房沟等大型泥石流沟治理方案。

  通过大量调查研究,许强总结出汶川地震灾区大型泥石流的特点、形成条件和成因。针对难以用传统手段治理的特大型泥石流灾害,他创造性地提出“水砂分流”、“柔性排导槽”等新思路和工艺,成功治理清平文家沟,映秀红椿沟、烧房沟等多个大型泥石流灾害。国土资源部领导在考察灾区泥石流防治工程后表示“攻克了世界级的治理难题、建造了世界级的宏伟工程、创造了治理史上的奇迹。”

  (人物名片:许强,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专长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评价预测及防治处理,尤其在重大滑坡灾害成因机理与监测预警方面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多项创新性科研成果,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战能力。)

四川新闻网 

攻克汶川地震灾区特大山洪泥石流治理难题的学者——记成都理工大学许强教授

  许强教授现任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许强教授专长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评价预测及防治处理,尤其在重大滑坡灾害成因机理与监测预警方面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多项创新性科研成果;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战能力。

  许强为国土资源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国土资源部应急办西南片区专家组组长,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曾多次作为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专家组核心成员,参与了我国数十起重大地质灾害事故的现场调查、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避免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和上万人的人员伤亡。

  在“丹巴县城保卫战”中功劳卓著

  2005年初,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城后山出现整体滑坡的明显迹象,直接对整个丹巴县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情况非常危及。许强作为“丹巴县城后山滑坡应急抢险前线指挥部”首席技术专家,进驻现场3个多月,制定抢险方案,冒着生命危险坚守滑坡抢险第一线,组织抢险工程实施,最终使已产生巨大位移的滑坡重新恢复到稳定状态,为相关部门打赢“丹巴县城保卫战”作出了突出贡献,使丹巴县城近5000人幸免于难,使整个县城财产免遭灭顶之灾。

  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贡献突出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的当晚,许强便受国土资源部委派,第一时间冒着生命危险赶赴地震重灾区北川县,查看灾情,指导地方政府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如何防范次生灾害。随后,又先后奔赴青川、都江堰、绵竹、什邡等重灾区,指导当地政府部门开展震后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与防治工作,并全面负责极重灾区青川县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工作;作为国土资源部委派的专家,与水利部专家一道完成了灾区32处堰塞湖危险性评估工作,相关成果被作为灾区堰塞湖处置的最主要依据。作为组长主持编写了《四川省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被作为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直接依据。因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贡献,许强先后被中国科协、国土资源部等授予“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并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攻克汶川地震灾区特大山洪泥石流治理难题

  2010年8月13日四川省汶川地震重灾区遭受特大暴雨袭击,绵竹市清平乡、汶川县映秀镇、都江堰市龙池镇先后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许强作为地质灾害应急专家,于13日上午乘直升机第一时间进入绵竹市清平乡泥石流灾害现场,冒雨查看灾情,开展临时安置点危险性评估,研究制定了文家沟、走马岭沟等大型泥石流灾害治理方案。随后,又赶赴映秀,研究制定红椿沟和烧房沟等大型泥石流沟治理方案。作为专家参加了四川省人民政府举行的“四川省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新闻发布会”。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出汶川地震区大型泥石流的特点、形成条件和成因机理,为指导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灾害早期识别和防范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指导。同时,针对汶川地震灾区多个难以用传统手段治理的特大型泥石流灾害,创造性地提出了“水砂分流”、“柔性排导槽”等新思路和工艺,成功地治理了清平文家沟、映秀红椿沟、烧房沟等多个大型泥石流灾害,攻克了强震灾区大型泥石流灾害治理的难题。原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在考察灾区泥石流防治工程后,表示:“攻克了世界级的治理难题、建造了世界级的宏伟工程、创造了治理史上的奇迹”。

  为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献计出力

  在2013年4.20芦山地震恢复重建阶段,许强教授作为四川省人民政府“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专家指导组成员,积极参与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论证指导工作,尤其是作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和部门对宝兴县城震后安全空间布局进行了专题论证,并以专家指导组的名义向四川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宝兴县城(穆坪镇)灾后重建安全空间布局的意见》,被作为宝兴县城究竟是原地还是异地重建的决策依据。

  科技创新成就突出

  近年来,许强依托于所承担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课题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在大型滑坡成因机理研究方面,揭示了诸如“平推式”、“关键块体控制型”滑坡、“强夯液化型”、“竖向拉裂型”等几类特殊的滑坡成因机理;在滑坡预警预报方面,揭示了斜坡时间演化的三阶段规律和空间裂缝的分期配套规律,建立了切线角和加速度预警判据以及滑坡时空综合预警预报方法。已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10部。近五年来发表20余篇SCI源刊论文,40余篇EI收录论文。其中一篇文章进入Elsevier出版社2006-2010年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最高引用率前50名(“Top-50mostcitedarticles”),5篇论文被发表期刊评为年度优秀论文。多次被邀请在国际会议及全国性大会上作特邀报告和大会专题报告。作为核心成员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5),获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三等奖各4项。相关成果被写入《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预警预报手册》、《水工设计手册》。作为五位国际专家之一被邀请参与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geographic)频道汶川地震专题片《ChinaQuake》的拍摄与解说。主持研发的“滑坡治理方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SlopeCAD)等多套商品化专业软件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2年许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担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