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优秀作品征集活动”自启动以来,陆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500余份投稿,来稿作品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突出了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征集到的艺术创作类作品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羌织绣传承人杨华珍制作的藏羌织绣《五十六朵花》极具代表性。
“《五十六朵花》是为了献礼建党100周年而创作,采用藏羌织绣传统技法绣制成形,作品中的56朵花象征着56个民族。”杨华珍在介绍创作灵感时说道,中间的牡丹花是国花,代表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从牡丹花藤蔓上结出了56个民族的代表花,并且56朵花都接在一根藤上,意指56个民族都是“同根同源”,紧密的凝聚在一起,就如同华夏儿女万众一心共圆中国梦。整体图案以团花的形式展现出一种传统典雅的东方美,寓意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各民族同胞,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杨华珍谈到她对最美中华民族形象的理解时说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很多祖辈传承下来的精美传统工艺及丰富的内涵故事,它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代表了民族之美,这也是她眼中的最美中华民族形象。
出生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的杨华珍,从小受长辈熏陶,接触到藏羌织绣,刺绣技艺在寨子里十分出众。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身为记者的杨华珍,一同跟随救援队奔赴抗灾前线,面对灾区景象她大受震撼。为抢救与保护灾区藏羌织绣技艺,同时帮助灾区人民一起“生产自救”她成立了“阿坝州藏族传统编织挑花刺绣协会”,从绣品无人问津到订单纷至沓来逐渐获得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她将藏羌织绣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传播至国际视野。
当问及杨华珍对藏羌织绣未来发展的展望时,她回答道:“藏羌织绣是藏族和羌族两个民族的祖先一针一线沉淀下来的,我只知道,这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来”。杨华珍说,她最大的心愿一是尽到传承人的责任,把技艺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并希望这些年轻人能把技艺和现代时尚、市场相结合,使技艺能更好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在新时期得到新发展;二是因为她生于长于藏寨羌乡,知道朴实的农村妇女的艰辛,希望能通过自己现在探索的非遗扶贫方式,切实帮助到她们,让她们能做到居家就业,改善生活。
杨华珍在藏羌织绣的传承上所做的努力成为了非遗传承优秀案之一,当谈及她一路走来的经验时,她说,一是要注重人才培养,既要培养传统工艺技能人才队伍,还要培养创意设计人才队伍。二要以传统文化元素为基础,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以现代方式演绎传统之美,让年轻人换一个角度看待传统文化,使其既拥有古老的历史,又体现现代的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