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同心人物 > 正文

简介:吕秀兰,女,1964年生,民盟盟员,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天府青城计划”天府农业大师、“天府学者”特聘专家、成都市天府新区生态农业国家级领军人才、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葡萄首席专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水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葡萄资源平台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主任、“同心服务团”骨干专家。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手,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科技部首批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称号。

“幸福生活不能等靠要,增收致富要找吕葡萄。”作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水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四川省科技扶贫万里行水果产业技术服务团首席专家,“吕葡萄”“吕樱桃”“吕李子”,在四川各个水果产区,可谓家喻户晓。

被人称为“水果教授”的吕秀兰,每年200余天战斗在水果产业30余个市(州)、县,在果树生产的关键时期,她天不亮就出发,在地里一干就是一整天。三十年来,她始终坚持把实验搬进深山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田地间,认真当好产业需求的“调研员”、技术支撑的“研究员”、本土人才的“培训员”、成果转化的“推广员”,全身心投入到水果产业生产一线。

聚焦产业需求  当好水果产业的“调研员”

“小时候家里条件差,吃饭都成问题,吃水果更是一种奢侈”。打小在农村长大的吕秀兰,一直对水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尽管家里也会种一些柑橘等日常水果,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栽培技术,水果收成往往不甚理想,而要买其余水果,更是一种天大的奢望。所以自那时起,她便在心里种下了一颗小小种子——实现“水果自由”。

80年代初期,吕秀兰如愿来到了四川农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前身)攻读果树学专业,由于经常跟随老师前往基层调研的缘故,她被老教授们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折服,也深刻体会到了果农的艰辛与不易。她暗下决心,要继承园艺人的衣钵,让更多果农可以依靠水果发家致富。

然而,成长的过程总会伴随磕磕碰碰。刚刚毕业留校的吕秀兰,由于没有特定的研究领域,枇杷、柑橘、桃子、梨子等各类水果都有所涉猎,尽管样样都懂,但都不算精通。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朋友所在的公司在雅安投资种植葡萄,邀请她去做相应的技术指导,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的情况下,葡萄园却由于供水被断、水果被盗等因素,不得不草草收场。

尽管这不算一次成功的实验,也让她对未来有了一丝丝彷徨,但通过这次实践,她真正掌握了葡萄栽培的核心技术,为后期葡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更让她深刻明白了水果产业的发展,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自己依然任重而道远。

很长一段时间里,吕秀兰的团队只有她只身一人,但一个人也活成了一支队伍。90年代末期,雅安汉源等地引进甜樱桃品种后,出现了树势高大,八、九年不开花,或者开花不结果的情况。不得已,当地农户们开始大量砍树,寻找其它脱贫路子。吕秀兰受邀帮助村民查找原因、分析对策,发现汉源白樱桃可以作为甜樱桃的授粉树,让甜樱桃成功结上了果。而她研发的以营养调控、化控和修剪相结合的成花调控技术,实现了甜樱桃丰产。

也正是这一次成功的科技服务,让吕秀兰更加明确了自己当前的工作重点,那就是要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切实摸清水果产业现状、制约瓶颈,对症下药因地施策施技。此后,她率领团队梁东教授、王进副教授等团队成员前往30余个县、150余个乡镇,全面了解了各地水果产业需求,并结合当地实际撰写了《四川汶川甜樱桃、李产业发展现状及竞争策略》《四川茂县李产业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等20余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不断为水果产业发展献智献力。

聚焦技术支撑  当好解决问题的“研究员”

“水果不会长在实验室,搞农业必须到一线。”吕秀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2003年一次生态恢复项目调研中,她发现阿坝茂县的水果产业结构很不合理。尽管当地拥有气候干燥、日照充足的天然优势,县里也种了苹果、樱桃、葡萄、李子等多种水果,但农户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甚至不少老百姓还需要靠政府补助过日子。

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地水果单品多、不成规模、不成产业,导致整体收益低下。发现这个问题后,吕秀兰利用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的机会,开始琢磨起适合当地发展的水果产业。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她发现李子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但自己离茂县这么远,后期怎么办呢?

“那就把实验室搬进深山!”此后,她年复一年地往返于雅安和茂县之间,只为收集、记录当地不同品种李子的生长特点和变化。经过近9年的调研、选种、育种,2011年吕秀兰带领团队选育出了果大脆嫩、离核丰产、抗性强,综合性状很适合茂县长期发展的李子新品种——“羌脆李”。

尽管新品种培育出来了,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原来果农们并不富裕,担心多年积蓄打了水漂,不敢轻易尝试。进退两难时,一个新点子在吕秀兰脑海中浮现:“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在四川省委组织部、省委人才办和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她将品种、技术、资金全部投入,在当地老百姓果园中建立起示范基地,展示优良品种、配套技术和种植成果,让各个示范点成为种植标杆和亮点。

2019年,吕秀兰又从“羌脆李”中选育出“羌脆大李”,如今,这两个品种目前已成为茂县8万果农持续增收的主导品种,栽培面积8.3万亩,产值达14亿元。

“顺斌种的李子,块头大,吃起来又脆又甜,卖的价还高,咱也跟着种!”顺斌是凤仪镇壳壳村较早加入示范点的村民之一,换种新品种后,每亩地年收入增至6万余元。看到顺斌赚了钱,果农们也开始纷纷效仿。

针对目前火爆的蜂糖李长期产量过低,她带领团队攻克其核心技术,通过盛花期蜜蜂诱导技术、营养与生殖生长调控、强化春季、夏季修剪技术和简化冬季修剪等关键突破技术,产量由600kg/亩提升至1000-1750kg/亩。

除了在李子研究方面迎难而上,吕秀兰也不断攻克葡萄、樱桃的技术难关,在她看来,这些水果都是她辛勤培育的“孩子”,自然是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尽心尽力地付出。现在回忆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她的心里已经没有疲惫,有的只是看见水果挂满枝头的喜悦和甜蜜。

聚焦人才赋能  当好本土人才的“培训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就是要让老百姓掌握致富的真本领、用知识武装头脑”。在吕秀兰看来,高原山区难以留住人才,必须培育一批带不走的本土人才。

“都是春季了,茶花村葡萄枝没有花芽出现,大家心头慌得很,麻烦您来看看……”一天,吕秀兰接到广安市前锋区农业局经作站站长的电话求救。

她立刻带领团队成员奔赴现场,原来缺乏技术的种植户们照搬“巨峰”葡萄修剪方式,让把“夏黑”树枝上用来开花结果的花芽全部剪光,造成丰产期不开花、不结果实,全面绝收的惨状。

“夏黑”植株长势极强,栽培上限仅为150株/亩,村子里的栽植密度竟然达到660株/亩。错误的操作不仅造成了生产成本增加,还会导致后期郁闭和通风透光差、授粉受精不良、产量低、着色差、品质差、果品不成熟等一系列后续问题。

为了避免村民因错误操作造成经济损失,吕秀兰索性在村里“驻扎”下来。在苗木栽植、保花保果、摘心抹芽、转色期、冬季修剪等关键时间节点,带领团队手把手培训指导果农,再让“大户”带“小户”,实现了技术推广全覆盖。

“吕老师,我听过你的课,讲得好!”“按吕教授说的做,今年卖得好哦!”果农一致反映,吕秀兰讲课接地气、操作性强、效果显著。

近年来,通过面对面传、手把手教,吕秀兰和团队在果树生长萌芽期、花果管理期、果实成熟期及冬季修剪期,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培训,累计举办了600余场(次)培训和现场指导,培训种植者1.2万余人次,发放资料1.5万余份。每年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技术骨干数百人,如今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和“种植能手”,正成为当地水果产业发展主力。

聚焦产业发展  当好成果转化的“推广员”

“真心感谢吕教授帮助我们不仅脱了贫,还致了富。”在吕秀兰帮助下实现增收致富的一农户激动地说道。

为结合各地实际,做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吕秀兰创新性地形成了“建立一个基地,浓缩成一个样板,成为一个看点和亮点,带动一方产业,辐射整个行业”的特色扶贫模式。

屏山县位于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茵红李是农业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12万亩。为了引导果农对果园实施标准化管理,2019年起,吕秀兰团队在屏山建成茵红李核心示范区及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农资配送、统一分级包装、统一品牌营销、分户种植的“六统一分”标准化管理模式,完成茵红李在高湿丘陵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安全、优质、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节本增效关键技术体系示范推广,每年增效超30%以上,2022年产值达8.8亿元。

这为屏山县乃至西南高湿丘陵区地区大面积生产应用奠定了基础,为助农增收、产业扶贫提供技术支撑,成为乌蒙山区深度贫困县科技创新项目示范亮点。

吕秀兰长年在“试验田”中埋头苦干,为的是探索出系统、科学、可供推广的技术规范,让更多人能从水果种植中走出“致富路”。在她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羌脆李”、“羌脆大李”辐射到全省30个贫困县,推广率达63%;全省甜樱桃面积由6万余亩推广至12万余亩,良种化率达90%以上,年产值10亿余元;带动凉山彝族自治州葡萄种植面积由3.5万亩增加到20余万亩,产值超50亿元,西昌成为我国优质晚熟葡萄之乡。

三十年来,吕秀兰带领团队在高原藏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等地先后建立葡萄、李子、甜樱桃科技示范基地40余个,推广果树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面积70万亩以上,增收40亿元以上。先后助推创建了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6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5个,打造了“净土阿坝、羌地圣果”、“茂县李”、“彭山葡萄”、“汉源甜樱桃”、“西昌晚熟葡萄之乡”等地理标志产品和区域品牌,每年直接带动5000人脱贫致富,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报道10余次。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作为一名民盟盟员、农业科技工作者,吕秀兰始终秉承“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她通过研究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让“巴山蜀水飘果香、困难群众奔小康”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未来,她也将用自己的一生,去继续信守与水果“孩子们”的甜蜜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