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高校四十载,杨丹以信念、担当、创新为关键词,不遗余力躬身教书育人和高校建设发展的事业,将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宗旨践行如初。
杨 丹、男、汉族,1962年5月出生,籍贯重庆铜梁。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重庆大学常务副校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等。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运筹学与系统工程等研究。主持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大专项、重庆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庆市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专项等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制造系统工程》、《制造自动化》等专著;先后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重庆市发明一等奖等,四次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担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期间,大胆开拓进取、勇于改革创新,为学校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5年6月加入九三学社。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主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曾任重庆市第二届政协委员,重庆市第三届、第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重庆市第五届政协常委,重庆市沙坪坝区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四川省第十二届政协副主席。
学海无涯,师者为舟。深耕高校四十载,杨丹的履历简洁而厚重。他以信念、担当、创新为关键词,不遗余力躬身教书育人和高校建设发展的事业,将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宗旨践行如初。
迎着科学的春天前行
“我对于科学的向往与追求,源自于‘科学的春天’。”回忆起在重庆云阳县度过的青少年时代,杨丹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1977年恢复高考,正值高二的杨丹敏锐地感受到,高等院校招生方式的变化,是广大知识青年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重大机遇。次年1月,《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发表,陈景润这样一心追寻学问的科学家重燃全社会对科学技术的热情,也成为当时有志青年的偶像。在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发出“向科技进军”的号召,犹如春雷震动神州大地。在学习资源还很匮乏的年代,杨丹寻找着各种课本、学习辅导资料,如果借到了一本文革前的学习资料更是视若至宝,通常会花几天时间把主要内容抄写下来。他如饥似渴地弥补基础知识、提升学习成效,自学能力得到极大磨炼。功夫不负有心人,杨丹当年高考中名列全县前茅,考入重庆大学,自此开启了求学、执教、建设高校的数十年生涯……
在上世纪80年代,高等学校成为积极响应改革开放号召、致力培养各种专业人才的主阵地,更是感知和追赶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的桥头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这既是青年学子对前途的期许,更是国家发展亟需专业人才的呼声。
就读于重庆大学计算机与自动化系期间,杨丹怀揣“学以致用、振兴祖国”的信念刻苦学习,奔走在操场、教室、图书馆、食堂、寝室间。成绩优异的他顺利考上硕士研究生,在应用数学和运筹学中孜孜探求最优化的理论与应用,为教学、科研打下了坚实基础。1985年留校任教后,杨丹投身本科生教育和科研工作,随后继续深造,在读博期间成为副教授。受到重庆大学许香谷、徐宗俊教授等九三前辈的感召和同学的影响,杨丹于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这个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民主党派以“爱国、民主与科学”为主旨,成为伴他前行的精神家园。1996年6月,34岁的他被评为教授,这无疑是对他教学成绩和科研成果的高度肯定。
从工科到理科再到工科,杨丹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是柔性制造系统(FMS),迄今为止该领域仍然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集数学建模、工业软件和制造技术等交叉融合的研究领域,由此也开始了他与软件系统、软件工程的不解之缘。1997年,他成功通过教育部的选拔,赴日本电气通信大学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从事科研教学数十年,杨丹主持和参与了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科技部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重大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和高级别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荣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多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发明一等奖等,并承担了多项政府部门、重点企业的软件研发工作。
潮平两岸阔,杨丹的教育科技之路东风正好。他以“当代毕昇”、九三学社社员王选院士等为“偶像”不断自勉,最终却并没有仅仅从事科研与教学,而是在学校发展中担职尽责,走上了践行科学精神、服务教育事业的奉献之路。
植沃土 求创新 育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转入高校行政管理这条赛道后,杨丹不断接受新挑战,把时间精力更多投入到系统性研究“学科、院系、大学、教育”这个既古老又现代、既简单又复杂的课题并践行于身,以及教育如何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塑造和行为引导的学理与实践中。
重庆大学在世纪之交蓬勃发展,在合并了重庆建筑大学等学校后新成立数理学院,任命杨丹为首任院长。他认为学科、组织、人的融合是首要任务,发展目标要做到“1+1>2”,短时间内就使学院运行走上正轨。2001年,重庆大学获批成立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他再次毛遂自荐,担任了创院院长。国家赋予了示范性软件学院以培养复合型、实用性、国际化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为目标,担负振兴中国软件事业发展的使命任务。为此,他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和学校特色,由零开始,从制订教学大纲到教学、实践、实验的每个环节的设计、从教材选择到教师选任等每项具体工作,软件学院经历了在白纸上描绘美丽蓝图的创业历程。杨丹认为,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理念是先导、模式是核心、师资是关键、制度是保障。学院紧跟计算机科技发展前沿,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取得显著成效,学院育人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许多毕业生都在国家或头部企业信息产业的重要岗位上担当重任。2005年,在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中期检查中,重庆大学软件学院排名前十,成为该校快速发展的新兴学科之一。
2004年11月,杨丹又被委派到重庆大学新建立的虎溪校区担任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负责新校区的运行管理,扛起2005级秋季新生顺利入学的政治责任。距离开学不到300天,面对一个当时还是乡镇环境的新开工工地,要打造一个满足教学需求和师生生活需求的校园,工作千头万绪,困难可想而知。这次挑战也在于要在兼顾教学科研的同时,转向以管理为主的工作。杨丹不仅要主导组机构、定制度、招人员等开创性工作,还常常顶着烈日或穿着长筒雨靴到工地上查看进度。通过调研全国各地高校新校区建设情况,结合学校实际,管委会创新提出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和“小机构、大服务”的市场资源配置思路,新校区运转良好,师生顺利入驻,创出了重庆大学建设的“虎溪速度”。
杨丹历任重庆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常务副校长,期间分管学校本科教育近10年,不断深化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和实现路径的思考和实践,先后负责创办重庆大学弘深学院、博雅学院、重庆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学院等人才培养试验区,始终围绕建设完善高水平有特色的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了探索与创新。如博雅学院探索“3+1+2”的人才联合培养途径、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立足“高起点、小而精、交叉融合”的工作思路填补了学校人文学科空白,大力开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等。重大本科教育社会声誉日隆,莘莘学子受益日深。
2019年,按照教育部的统筹安排,杨丹转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执掌这所行业特色鲜明的百年名校。任职大会上,他表示:“我一定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成为一名不负使命的服务者、管理者。”秉持培养“适应未来的创新型人才”的理念使命,他与西交大师生交心交融、携手共进。正如他在开学典礼上以“新生之路”为题发表演讲,鼓励学子们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在跨界、融合、重构中实现求学、研学的冲刺与超越,走好报国之路、担当之路、革新之路,这也是他与新生的共勉。
谋全局 担责任 创未来
西南交大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贯通中外、交通成和是其一以贯之的独特气质,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深深植根于12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如何让百年名校不负荣光、跨越新程?杨丹坚定地把目光投向“两个大局”和轨道交通事业发展的明天。“从担任校长的第一天起,我就深深的意识到:学校的定位和目标必须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在创建一流的同时要培育更为雄厚的综合实力。”
西南交大因铁路而生、因轨道而兴、因高铁而强。作为中国轨道交通领域办学历史最悠久、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资源最广泛、综合实力最强的高校,西南交大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创造了我国轨道交通发展史上的多项“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深度参与了“中国高铁”国家黄金名片的打造,有力支撑了中国轨道交通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面对百年名校的传承与发展责任,他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牵引,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锚定建设“交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中长期奋斗目标和“十四五”期间建设“交通特色鲜明、理工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阶段性目标,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国行业特色大学转型发展的新形态、新路径。
在对标“双一流”建设、迈向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的关键时期,杨丹认为,以智能化为主要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世界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催生了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人才培养格局的多元化;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与“新工科”“新文科”等探索促进了全面、快速、准确地系统升级学习范式迫在眉睫。
他倡导学校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要交通与“智能+”“城市+”有机融合,秉持“学生成就大学、学术引领大学、学者塑造大学、学科定义大学”的理念,按照“工科卓越、理科强基、文科优新、生医拓展、智能引领、交叉融合”的思路,实施一流学科建设系列计划,构建起研究型行业特色高校的以能力为重、分类分层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成为轨道交通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等工作体系,引领西南交大全校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促进学校进入发展“快车道”。
他在任期间,西南交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学校立德树人成效不断彰显,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增至7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增至71门,20个专业通过评估与工程教育认证(总数位居全国第5)。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第七轮总榜单(本科)中位居全国第8。多项关键核心办学指标屡创历史新高——软科国际排名上升200多位,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的学科从3个增至9个,工程学首次进入前1‰,全球学术影响力从2019年的1455位次上升到2023年11月的775位;国家级人才实现翻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幅攀升、屡创新高,社科基金项目稳步增长,新增自然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技创新平台,新增“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准环对称仿星器”2个大科学装置,创建西南交通大学—中车时代微电子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与成都东部新区联合打造西南交大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努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合作教育园区”等……
2023年11月,在西南交大校长职务更替时,教育部人事司领导高度肯定了杨丹作为大学校长的胸怀与境界,并在代表部党组的讲话中“对杨丹同志为西南交通大学、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付出的辛勤努力,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这既是杨丹躬耕教坛四十载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他在九三学社工作中一直抱持的殷切盼望。
杨丹担任九三学社重庆市委员会副主委多年,调任四川后,杨丹还受命接任了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的主委,担起了四川九三发展领头雁的职责。
谈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杨丹认为和高校工作有不少相似之处,“首先还是要做人的工作,做思想的工作,引领广大社员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围绕大局所需凝心聚力,我认为是党派主委的第一职责。”
巴蜀文化本出同源,九三人同声相应。如何发挥四川九三人的传统优势、引领青年社员在社务工作中的挑起大梁,是杨丹提纲挈领的执政思路。
他走访慰问老领导、老同志,向他们学社史、聊思路,汲取宝贵经验;他关注和支持社员成长,搭建“书香九三”“川渝青年论坛”“九三·天府科学论坛”“建言献策大赛”等学习展示平台,帮助中青年社员们在九三这个大家庭里挥洒智慧和热情,迎着时代的浩荡东风,跑出最美加速度。
汗血长生花果树,光阴不老拓荒人。在省政协副主席的岗位上,杨丹仍孜孜不倦地工作,在新型政党制度不断完善的新时代,始终坚持以科教助力复兴,以同心共创未来。
(黄羽、付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