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统战园地 > 正文
路的变迁
http://www.sctyzx.gov.cn/  (2021-05-19 15:26:11)  来源:同心四川
分享到: 更多

对一个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我而言,总有那么一些生活的印记永远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和年龄的增长,感受最深而又刻骨铭心的仍是那条儿时曾经走过的路。

70年代,我出生在井江的一个偏僻小乡村,从小与大地作伴、山水为伍。每天早晨起床后,出门一眼看到的便是矗立在前方的高山。那时的我,仿佛就是大山怀抱中的一个婴儿,显得是那样的格外缈小。一说起家乡,用穷乡僻壤来形容也不为过。无论到花滩、宁敢,还是太平场,路程差不多都在5公里以上,步行时间将近1个小时左右。

那时,出门主要靠走。所走的路,大多数都是泥巴路,偶尔也有一段石板路。天晴,路干的时候,就是走起来最安逸、最安全、最不容易搞脏裤脚的;下雨,路湿滑的时候,走在上面,也是最容易跌跟斗和最容易弄脏衣裤的。

在那时的生活环境中,于我而言,最幸运的就是小学学校离家不远,走出家门,穿过几根田坎、爬上一段小坡即可到达。有时候听到上课铃声响了,一路小跑过去也不会迟到。在6年的小学生涯中,往返步行在这样的泥巴路上,倒是没有让我体会到多少在乡村小道上步行的艰难。

小学毕业考上井江中心校后,终于迎来了人生一场步行大考。学校离家的路程远了,单面步行时间需要1个小时左右,加上返程的时间,每天需要走上2个小时左右的路程。路程远了,也会遇到田间路、山路、石板路等不同路面。相对而言,石板路便是那时最好走的路,也是我们读书路上最想有和最想走的路。特别是下雨天,泥巴路是最难行走的,泥泞湿滑。走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跌跟斗,跌下去弄得一身都是泥巴,而且还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心情。记得在梅雨季节的一个早晨,风狂雨大,为了上学不迟到,天刚朦胧亮,我便穿上一双黄胶鞋背上书包撑着雨伞就出发了,独自一人一步一滑地在泥巴路上艰难前行,那种无助的感觉就像一只在大海上随风飘荡摇摆的小舟一样。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农村的艰辛和读书的艰难。时至今日,那种乡村泥巴路带给我的经历和体验仍清晰地镌刻在我的记忆中。

越艰难、越努力、越幸运。就是那样一条泥泞小道,让我有了更多奋发上进的动力。初中毕业后,我考入了宜宾农校。四年的学习生涯,也让我与那条乡村小道渐行渐远起来。97年从学校毕业后,印象特深的是我与同事等了很长时间才等来一辆汽包车,从县城出发到桃坪乡政府报到,路上经过1个小时左右的颠簸才到达目的地。那时从县城到桃坪乡政府的路是泥结石路,路面不平,大坑小凼的。虽然如此,这样的路比起老家那样的乡村小道就算是好路了。

90年代末,偶尔回老家,那条乡村小道的原样已不复存在,路基也与时俱进的变得渐宽起来,取而代之的是路面上铺了一些碎石子的机耕道。偶尔也看到了一辆面包车或摩托车在路上颠簸着行驶,但路上看到更多的是步行的老百姓。即便这样步行着,也从他们的面容上感受到了舒适的心情。

2000年后的一天,我在单位上接待了老家来的几个群众代表,他们反映老家修水泥路的质量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再一次沿着这条既熟悉而又陌生的机耕道来到现场,再一次目睹了家乡道路的变迁,看到了家乡人民在党委的领导下筹资投劳用双手建设美好家乡的干劲和对这条道路所寄予的殷切希望。在群众的参与、监督和努力下,家乡的乡村道路终于脱胎换骨变新颜,不通车的历史一去不复返。2017年,井江镇顺利通过国家卫生乡镇考核验收。街道路面铺上了沥青,道路交通进一步上档升级。家乡面貌、精神风貌随着道路交通的畅通发生着深刻变化。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房屋如馨、产业成金已成为家乡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如今,我从县城骑车回老家的时间比30多年前从老家到县城步行的时间也缩短了近3个小时。

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家乡的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窄到宽,从白到黑,承载着希望、见证着美好、充满着活力,时间和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会走越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长宁县委统战部 林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