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统战时讯 > 正文
【委员同声】创新驱动引领四川高质量发展
http://www.sctyzx.gov.cn/  (2022-01-17 17:40:02)  来源:四川政协
分享到: 更多

1月13日举行的四川省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会电子信息专委会2021新春畅享会,吸引了50多位行业顶尖专家学者齐聚蓉城,围绕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开展交流。这已是短短一个月内,国内高级别科创峰会再次在成都举办。就在去年12月17日,来自碳中和、碳减排领域的国内顶尖院士专家、企业家代表齐聚成都,为加快推动我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希望通过多举办这样的学术盛宴,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以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模式创新为重点,着力推进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住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省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会会长石碧呼吁,通过梳理我省重大科技创新课题和专项,摸清我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家底,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战略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省委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始终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事关战略全局的重大任务来抓,推动四川创新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气象。

把握机遇 加强重大战略人才储备

四川是国家战略体系的大后方,在诸多领域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制造业基础,目前正在积极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和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两大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

“围绕我省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结合绵阳科技城国防科技资源及战略布局,优化调整基础研究优势资源,布局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及研发平台,为国防科技一流人才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搭建更好的平台。”省政协委员、绵阳市政协副主席尚丽平认为,示范区建设要以“特殊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作为制度保障,以更多增强国家战略安全力量的“特殊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作为目标体现,强化绵阳科技城国防科技创新力量等政策措施,催生更多具有创造性、引领性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

截至目前,我省高校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358个。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创新人才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创新平台和载体不多不强等问题,建设西部创新人才高地任重而道远。

“建议在成都科学城、绵阳科技城谋划布局建设一批一流学校和一流学科,为成都打造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和绵阳建设科技创新先行试验区补齐人才短板。”省政协委员、科技厅副厅长景世刚建议,加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借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安徽等地的做法,在做大创新人才总量、集聚和培育壮大高端人才队伍、发挥创新人才作用、加快一流学科一流学校和高能级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除成都之外,省内大部分地区创新能力仍需提升,人才、研发、科技、创新支撑地域产业和社会发展能力还有待增强。”省政协委员、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张彬认为,各地应聚焦我省“十四五”重大产业“从0到1”的前沿科学问题,制定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中长期规划,逐步构建少而精、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联合公布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宜宾市被列为全国21个试点城市之一,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的城市。为此,省政协委员、宜宾市政协主席谢杰呼吁,省委、省政府出台更具可操作性、约束力、激励性的政策文件,推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中小城市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探索出合适的、可复制推广的路径。

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自贡市委副主委彭龑建议将自贡纳入省级“科技成果新型中试研发平台”建设试点范围,助力自贡吸引以川渝为主的全国知名高校院所、企业合作开展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及产业化,探索构建“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产业园”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实现优势产业的持续发展和聚集效益。

乘势而上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瞄准“双碳”目标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用足用好用活全省的清洁能源优势,乘势而上培育壮大一批在全国数一数二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这成为广大政协委员此次参会建言的焦点。

民建四川省委在今年提交的集体提案《关于率先实现“双碳”目标助推凉山绿色发展的提案》中建议,用好凉山丰富的清洁能源,统筹多元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优化清洁能源产业空间格局,通过布局清洁能源生产、储存和消纳全生命周期产业链,把凉山建设成为生产使用清洁能源领域的示范地。

“四川省地热资源丰富,川西高原分布有中高温热水型地热,盆地内存在地压地热型地热,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大力发展地热资源,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省政协委员、省侨联副主席徐永明建议,设立一个以地热研究为主题的科研平台,主动承接国家地热相关重大科技项目,利用四川大学、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等人才技术优势,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国内地热发电产业集群。

省政协委员、省地质调查院副总工程师付小方建议,国家及省政府相关部门科学统筹制定四川锂资源及产业链发展整体规划,将锂矿建设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建一座矿山,绿一片环境,扶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促一方和谐”的宗旨,以开发促发展、以发展促富民。

如何处理好固体废弃物,也是我省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攀枝花作为一座因矿而生的工业城市,统筹推进工业固废的综合治理已势在必行。

“继续加大攀枝花环境、生态综合整治项目安排力度,切实加强工业固废治理,努力提高长江(攀枝花段)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省政协委员、攀枝花市政协副主席李绍华希望省政府支持攀枝花申报创建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争取得到更大支持,推动全市大宗工业固废利用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进程。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这为深入实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有效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带来了新机遇。”省政协委员、广元市政协主席谢晓东建议,差异化下达欠发达地区和革命老区的能耗、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留足“碳空间”。

“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提出在成渝等地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这为成渝地区发展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的新基建带来新机遇。”省政协委员、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寇纲呼吁,川渝两地应乘势而为加快建设大数据共享生态,重点突出数据开放共享的顶层设计,从顶层逐步推进数据标准化、规范化进程,从而打破数据“孤岛”,建立“双创”企业孵化协同合作机制,强化区域内孵化器、加速器、科技金融的创新支撑,支持创新主体开展新技术产品研发推广。

“以5G示范应用、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平台、跨境电商、新能源及智能电网等领域为主,通过数字经济法治体制建设谋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为疫情防控、数字经济、互联互通及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提供基础支撑。”省政协委员、民盟自贡市委副主委钟丽呼吁,通过数字经济立法,逐步完善数字经济法治体系,引导数字新基建产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记者 姜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