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创造历史,绝壁凿出飞堰,一座比红旗渠还早筹划的水利工程,解决了群众们的用水难题,书写了中国人的凌云志气。但是由于交通困难、信息闭塞等时代原因,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工程奇迹,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这是四川省人大代表李修会心中的遗憾,同时也是当地千万干部群众的遗憾。在召开的四川省人大会议上,李修会提出建议,要求四川省文旅厅、省交通厅、省教育厅对四川南部乌蒙山区的土桥大堰进行综合性的保护开发。
建议的内容,丰富而具体,从七个方面提出了设想:
将川南乌蒙山区土桥绝壁大堰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依据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第二款(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受国家保护的文物规定,省文旅厅实地调研考察,将川南乌蒙山区土桥绝壁大堰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配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硬件设备。省文旅厅按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级别规格要求,配套建设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需的硬件设施设备及标识;
创建川南乌蒙山区土桥绝壁大堰文物风景旅游区。省文旅厅实地调研考察,规划建设土桥绝壁大堰文物风景旅游区,弘扬川南乌蒙山区土桥绝壁大堰精神,展示宏伟壮观的“四川红旗渠”,告慰牺牲的革命先烈。以思想文化和精神的力量,引领、教育、鼓舞、激励人民群众在乡村振兴、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奋斗历程中充满正能量;
批准建立川南乌蒙山区土桥绝壁大堰省级研学旅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按照文物保护价值的界定,“文物是向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令人信服的实物教材”,省教育厅实地调研考察,批准建立川南乌蒙山区土桥绝壁大堰省级研学旅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对人民群众和学生群体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让川南乌蒙山区土桥绝壁大堰精神代代相传,让为大众造福而不畏艰险、不惜流血牺牲的大爱无私奉献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川黔滇相邻区域协同发展。省旅游厅规划川南乌蒙山区土桥绝壁大堰文物风景旅游区融入川黔滇旅游带。融入川黔叙永“南部康养休闲‘清韵’旅游带”“赤水河流域红色体验‘旅游带’”“川滇威信水田花房子会议会址”“扎西会议”会址、“两合岩古栈道”、抗战唯一国际运输通道--川滇公路(原321国道)营山→摩尼→赤水河段、赤水河雪山关---蔡锷将军讨袁护国暂守地等旅游带。川黔滇相邻区域协同发展,建设具有鲜明泸州特色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乌蒙示范;
规划建设生活区+旅游景区+研学旅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多功能出口。省交通厅规划在夏蓉高速摩尼境内安基屯大桥下面,与川南乌蒙山区土桥绝壁大堰相连处,开设生活区+旅游景区+研学旅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多功能出口,欲往川南乌蒙山区土桥绝壁大堰文物风景旅游区的游客、研学旅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人员,乘坐摆渡车来回。满足全国各地旅客路过顺便观景、研学旅的需求,宣传提高“四川红旗渠”的知名度。同时,可以减缓节假日高峰出行时相邻生活区的接待压力;
充分发挥省级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省新闻媒体部门扩大川南乌蒙山区土桥绝壁大堰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弘扬川南乌蒙山区土桥绝壁大堰精神,进行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谈及为何要提出这份建议,李修会代表介绍,川南乌蒙山区土桥绝壁大堰位于泸州市叙永县摩尼、赤水两镇境内,是四川省水利发展历史上杰出的建筑代表,解决了困扰苗族、彝族、白族、汉族人民群众千百年来严重缺水、靠天吃饭的问题。
川南乌蒙山区土桥绝壁大堰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1957年首次筹划动工,早于红旗渠1960年2月始建。1966年再次筹划,于当年7月28日正式启动。人们不畏艰险,用绳子捆绑着身躯,悬于万丈绝壁之上,一手扶钢钎一手挥舞手锤或二锤打炮眼,现场目睹者都被吓出一身冷汗,他们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不怕流血牺牲,坚持不懈地战斗,为后人造福。在修堰筑库的建设过程中,有九名同志为了人民的利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龄最小19岁,最大约40岁。
“尊重历史,敬畏英雄,川南乌蒙山区土桥绝壁大堰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创建省级文物风景旅游区符合时代需求。”李修会表示,大堰的艰苦修建历程,悲壮辉煌的人文历史,绝壁上凿出飞堰的奇迹,是摩尼、赤水两镇人民用血和汗甚至是鲜活的生命谱写出的一部艰苦奋斗史;是红旗渠精神在四川提前出现的经典;是子孙后代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是子孙后代人生品格学之不尽的典型历史实物教材。
提出建议之前,李修会认真研究了《中共四川省为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的内容,深化了对泸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实施“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的认识。结合泸州市在乡村振兴、挖掘资源、开发旅游、发展经济等方面面临的实际情况,李修会深入基层,在专题调研、集中视察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个建议。
“人民群众的辉煌不能被遮掩,振奋感人的事迹不能再沉睡。”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