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江社区位于德阳市什邡市洛水镇,辖域面积2.1平方公里,有5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约3200人,其中回、藏、彝、羌等少数民族居民124人,流动少数民族人口80余人。近年来,社区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为辖区居民构建了一个民族团结、邻里和谐的温馨家园。社区先后被四川省、德阳市评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让文化之花落地生根
宽敞明亮的客厅,整齐摆放的各类乐器,民族团结的标语随处可见……在亭江社区的“民族文化活动室”里,当地各族群众齐聚一堂,乐器声与歌声相互交织,民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社区活动室建成于2016年,成立初期,社区党支部牵头组建了1支“民族文化宣传队”,每周定期开展歌舞、乐器演奏等活动。目前已有26名当地居民加入到宣传队中,其中少数民族群众8人。
“自从加入了文化宣传队,我们的心情舒畅了,身体硬朗了,晚年生活也丰富了许多。”今年72岁的孙作平是当地回族居民,已加入文化宣传队6年。孙作平说,队员们每周有4天时间会在活动室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居民公约等知识的学习和乐器、歌唱的练习。
社区组织开展文化活动
民族文化活动室只是该社区近年来民族团结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阵地建设,该社区于去年投入资金1万余元,对文化活动室进行装修升级,改建了“社区文化图书室”,增加了法律法规、民族宗教政策、四川回族历史与文化等书籍,现已成为当地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阵地。同时,社区还结合“十一”、春节等重大节日,举办了以“增进民族团结、共建和谐小区”“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为主题的系列文艺活动,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社区组织开展文艺汇演活动
近几年来,社区还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政策法规宣传“五进”活动,发放宣传资料900余份,举办法制宣传讲座7场、民族政策知识竞赛活动4次,有力提升了民族团结宣传的效果。
开展民族政策和法律知识宣讲
让民族温暖滋润心田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要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真正安居乐业。有的少数民族群众不远千里来到洛水,汇集在亭江社区;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居民从祖辈起就迁居于此。如何让他们留得住、能致富?社区党支部在少数民族群众务工、就业的源头上想办法,在政策上大力给予支持,在工作中积极主动服务。
帮助发展各族经济是新时代社区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据此,亭江社区将帮扶少数民族居民创业与促进民族团结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为少数民族居民举办语言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助力多名少数民族居民重新走上就业岗位。作为当地蓬勃发展的民族特色餐饮,仅辖区内马二、马三、穆文子三家清真餐馆就创下年营业收入700余万元。经过多年发展,颇具回族文化的地方特色美食成为了一块响亮的“金字招牌”,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这是当地少数民族勤劳朴实的表现,也是亭江社区清廉高效的营商环境、清正有为的干部队伍和清朗和谐的团结民风的印证。
不止于此,近年来社区还组织了5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参加养老护理、家政、种养殖等技能培训,为8名少数民族自主创业人员申办了17万元的小额创业无息贷款,帮助12名从事灵活就业的少数民族群众申办了就业社会养老、医疗保险资金补贴共计30余万元。
让民生福祉惠及万家
作为德阳地区唯一的一家民族医院——什邡市民族医院就坐落于亭江社区。为了让民族医院更好服务于少数民族群众,亭江社区成为这当中的“连心桥”。由社区干部向医院发起建议,建立起患者与院长直接沟通的“就医直通车”;立足实际推动医院建成了清真食堂,有效解决了回族群众看病就餐的问题。近五年来,医院共诊治少数民族病人3000余人次,为困难患者减免医疗费用20.3万元,广受各族群众的好评和赞誉,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回族老人提供生活服务
84岁的独居回族老人马友勋阿訇,2020年初患病在床,此时恰逢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是社区干部和民族医院医务人员第一时间前往其家中,为老人上药、更换床单被套。小组长李秀明、马瑞莉每天亲自给老人喂饭,照顾饮食起居。干部群众的付出,老人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尽管身患顽疾,老人精神不减,他说:“你们事情这么多,不要太担心我,我没啥事”。这是对社区干部群众真情付出的由衷感谢,而这样的坚持和付出,直到老人离世。
近年来,为帮助社区各族群众解决困难问题,社区党员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听民声、察民意。积极开展困难援助,先后为社区11户少数民族困难家庭申办了低保金,为5名患有重大疾病的少数民族同胞申请了医疗救助,为2名重度残疾人申办了护理补贴,为4名困难家庭学生申请金秋助学金2.4万元。
(什邡市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