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省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发展,但职业教育还存在专业与产业对接度不够、市场需求与毕业标准契合度不高、专业变化跟不上产业变化等问题。
为此,省政协委员谢炯建议:
一、强化产业对接,摸清人才需求。动态调整职业教育专业,必须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全面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构建产业人才需求调研机制。建议由教育、经信、商务、旅游等部门协同,组织职业院校深入各类企业实地考察调研,对产业发展趋势、走向以及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用人标准、人才需求类型和数量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供职业院校参考。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摸清市场的人才需求,激发市场需求方(即企业)参与调研的积极性。建议各行业主管部门引导企业配合产业人才需求调研,客观真实提供所需数据、资料;各职业院校要主动出击,通过与企业构建产学研联盟等方式,深化校企合作,把准企业人才需求。
二、精准调整专业,保障人才供给。适时调整专业设置,更好保障人才供给。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树立全省职业教育“一盘棋”思想,指导职校因地制宜办好特色示范专业或专业集群,强化区域职业教育互补性和协调性。按照“依托产业发展设置专业、建好专业服务产业”思路,对标服务产业,全面提高专业实训能力。围绕市场建立专业动态数据库,为专业评价和调整提供客观依据。建立专业评估动态调整机制,将每年9至11月确定为专业结构调整期,鼓励各职业院校充分运用产业人才需求调研成果,充分考虑师资、设备等办学资源,通过“淘汰、控制、整合、增加”等多元途径,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实现与产业发展相适应。
三、探索学制改革,服务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日新月异,职业院校学生在校3年,所学专业在入校之时和毕业之际,可能面临迥然不同的就业形势。实施学制改革,给予学生“二次选择”的机会。探索模块化教学机制。探索“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即1至2年级主要以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为主,3年级以灵活的岗位技能课程或专业技能方向为主),以灵活变化应对因产业转型等不可抗拒要素导致的人才需求变化。指导学生理性选择专业。建立学生专业选择动态调整机制,指导学生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后,根据兴趣爱好和产业变化情况,在同一专业集群内适度调整专业,便于毕业后更好就业、创业,服务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