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调查研究是今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的一项必备本领。6月—7月,调研组深入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开展四川民族地区产教融合情况的调研。
去年底,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四川是职教大省,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民族地区的发展牵动人心。
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境况、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情况如何?二者匹配度如何?民族地区的产教融合现状怎么样?产教融合政策落实情况怎么样?产教融合发展存在哪些问题?需要通过什么途径去改进?带着这些问题,调研组深入甘孜、阿坝、凉山州,与当地职业院校负责人、企业负责人等面对面深入座谈交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
01
产教融合是一篇“大文章”
产教融合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教育,产教融合做的好不好,关键看“产”和“教”这两道“必答题”答得怎么样。
企业连着“产”,调研组选择从这里“破题”。
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博赛集团阿坝铝厂是阿坝州最大的冶金企业。7月4日上午,调研组一行来到企业,在企业负责人的陪同下,走进企业生产车间,边看边听边聊,“企业和哪些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主要合作内容是什么?”
企业负责人告诉调研组一行:“企业主要与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学校合作,主要基于技术研发,与学校建立生产实习合作”,并介绍了作为企业负责人对校企合作的看法以及愿景,表示对校企合作充满信心,希望继续与相关院校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打造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典范。
职业院校连着“教”,是此次调研的另一重要对象。
走进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该校负责人向调研组一行表示欢迎,“你们要经常来我们这边走一走、看一看,给我们出出主意、传经送宝”。
座谈会上,大家带着问题来、奔着问题去,“学校重点专业有哪些?对接本地哪些产业?”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调研组一行:“学校重点专业有幼儿保育专业及运动训练专业。面向藏区城镇、农牧区各级各类幼儿园、社区、早教机构,培养技术技能型劳动者。”
参与调研的院校、企业均表示,产教融合联通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是一篇名副其实的“大文章”,做起来很难,但做好了对各方都是一件好事。
02
形成一条“链” 串起“上下游”
产教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价值链,环环相扣、互为补充,必须坚持用系统思维去审视,打好“组合拳”、下好“一盘棋”。
被调研的企业中,参与校企合作的模式中,专业合作模式最多,占比59.26%;企业与合作院校开展的具体活动中,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和接受职业院校开展实习实训的最多,占比51.85%。此外,还有联合办学模式、校办企业模式、工学结合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共建科研机构模式、联合开发模式、委托开发模式、专业合作模式、师资共建模式、订单培养模式等。
7月7日,调研组一行来到若尔盖高原之宝牦牛乳营养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调研。该公司以牦牛乳制品及附加值产品加工与销售为主业,是工信部重点扶持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之一,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拥有四川省牦牛乳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阿坝州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研发机构。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模式是什么?针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培育采取了哪些好的做法?”
企业负责人告诉调研组:“我们与兰州大学科研团队共建专家工作站,工作站以‘草地生态—畜牧生产—牧民生活’之‘三生’服务功能、‘土—草—畜—人’的‘四位一体’结构模型为理论指导,推动高原草牧业及牦牛产业链提质、价值链增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建设。”
03
产教融合也需打造“共同体”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举措、新主张,要求我们在推动产教融合中闯出新路子、创出新业绩、干出新气象、实现新突破。
7月12日上午,调研组赴凉山州冕宁县职业技术学校调研。该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产教融合的新路子,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负责人告诉调研组一行:“学校与北京、四川以及本县的餐饮、建工、农业、食品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且多次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实训,更好的提升专业技能技术水平,更好的服务地方发展。”
此外,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部分职业院校成立有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并开展了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初见“雏形”。如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参与了四川省学前教育联盟并共同主办研讨会;阿坝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集合了25家企业、行业、职业院校、协会等,发起成立了阿坝州旅游职教联盟,并举办了年度论坛。同时,学校加入了成渝双城经济圈职教联盟。
做好这个“共同体”,需要政府搭台、多方参与。被调研的企业中,有62.96%的非常希望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能搭建合作对接平台。在甘孜文旅投资发展集团公司、凉山文旅集团调研时,企业相关负责人均表示,要联合高水平高等院校、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共同牵头,组建多方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三位一体”协同体系,政府部门作为统筹协调主体,“出政策、出服务、出平台”;企业行业作为产业主体,“出标准、出岗位、出课题”;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出教师、出方案、出学生”。
04
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做好产教融合,需要建立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的发展机制,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推动政策通达“零距离”、知晓“零盲区”、理解“零障碍”、落地“零等待”。
在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交流中,部分负责人表示当地职业教育相关政策阐释和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企业对产教融合相关政策不了解。
7月13日上午,调研组在甘孜州九龙县天乡茶叶现代农业园区调研,企业负责人对调研组说:“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相关政策缺乏了解,希望政府能搭建更多的平台,多为企业宣传相关政策,制定并落实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相关补贴政策实施细则。”
甘孜、阿坝、凉山州政府也在纷纷行动,出台相关政策,为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积极落实相关举措。
凉山州2022年就印发了《凉山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拟在2023年7月上旬出台关于民营企业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方案,2023年8月出台关于《凉山州中职学生高质量就业指导意见》并投入200万元经费鼓励校企合作开设合作班、行业班、订单班、菜单班等,预计到2025年,州内校企深度合作的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开设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班20个。
凉山州教育部门有关负责同志表示:“目前正在开展产教融合相关工作,参与的院校有凉山州卫生学校、冕宁职中、德昌职中等。”
查阅文件资料352份,走访当地教育、人社部门2个,产业园区3个,企业23家和职业院校5所,发放并采集有效问卷1698份,开展网络或现场座谈33场……。调研组成员纷纷表示,这趟行程真正深入了实际、深入了基层、深入了群众,听到了真话、察到了实情。
调研成果形成了《服务四川民族地区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路径研究》的调研报告,省中华职教社第一时间将报告呈阅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并送中华职业教育社,省委统战部、省委涉藏办、教育厅、人社厅、省民族宗教委、省乡村振兴局,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党委和政府等单位参阅,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
(四川省中华职业教育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