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生活理念愈发深入人心,但面对日益高涨的健身需求与新增老年人群的健身热情时,各大体育运动场馆、体育赛事活动主办方的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却没有得到同频提升。目前,体育场馆、赛事医疗急救服务还存在急救立法完善不够、急救设备配备不够、急救教育培训不够等突出问题。
为此,省政协委员陈琴建议:
一、完善急救立法,规范救助行为。要加快推动现有法律法规明确关于实施救助行为、提供安全保障的责任界限,对体育场馆、大型赛事活动应当提供的救助服务、提供的救助设备加以细化,对没有做到及时救助、延误救助时机的明确责任认定;同时要充分考虑并完善第三方及时施以援手行为的法律义务与责任,做到既要规范救助者的行为,又要保护善意之举,让施救者没有后顾之忧。
二、坚持持证上岗,强化技能培训。按照《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发展要求,建议各场馆、大型赛事活动按照最大人口容量到到2030年底按照3%比例配备取得急救培训证书急救员,不足1人按照1人配备。针对无法考取急救员证书的从业人员,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培训体系,采取“线上+线下”灵活培训方式对其开展基本急救能力培训,确保在岗人员从业期三个月内全面掌握医疗急救技能,正确使用急救设备,并每年进行一次急救技能的考核和再评价。
三、普及急救教育,提升救助能力。建立健全急救教育普及体系,积极开展中小学生急救常识普及,推广高中生、大学生基本急救技能培训。扩大社会急救教育面,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红十字、卫健、医院等组织机构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开展定期培训,引导每家每户培育一名能够熟练运用急救技能的人员;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电视等媒介,加大急救知识宣传力度,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自救和互救能力。
四、通过政策激励,完善设备配置。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策略,科学管理和调配AED等急救资源,包括考虑地区人口、分布距离和重要场所等因素,在人员密集场所配备一定的急救设备。要重点支持配有专业人员和AED等专业急救设备的体育场馆经营者和赛事活动的组织者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出台专项激励政策,对购买AED除颤仪的经营性运动场馆或活动组织者发放设备购买总额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提升企业购买设备积极性与主动性,为运动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