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锚定2035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这也为国家的科普事业进一步指明了努力方向。
“十四五”期间,四川省的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科普(技)讲座、科技类博物馆、青少年科技馆站等指标在全国排名前三,而科普经费、科学传播、国际交流和科技馆数量等指标处于中下游,落后于重庆市、陕西省、云南省等。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年,也是谋划“十五五”的关键年,为进一步促进四川省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此,省政协委员杨志萍建议:
一是建设新时代综合性科技馆,提升四川科普基地能级。利用天府新区的定位优势,充分利用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和西部(成都)科学城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建议在天府新区布局建设综合性四川现代化科技馆,打造以多学科的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为展示主题,集展示、互动、体验、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科技馆,为国家级新区建设和成都未来城市新中心建设增添亮丽风景线,同时使其与四川科技馆、成都科幻馆、成都市自然博物馆等在空间布局更加均衡。此外,可参考浙江省做法,建立四川省级的科学家精神基地。
二是加快科普工作的顶层设计,及时修订四川省科普条例。把科普作为四川省贯彻落实党中央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重要抓手之一,推动科普工作全面融入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链条各维度。适时启动修订2012年制定的《四川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尽快谋划和制定面向2030年和2035年的四川省科普发展规划。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国际交流,打造科学传播精品。
三是高质量建好科学教育实验区(校),做好“双减”下的科学教育“加法”。以国家科学教育实验区(校)建设为抓手,促进全省中小学科学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在科学教育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强化科技校长、科学教师的系统性、常态化培训培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建立更加完善的校外科学课程体系,增加精品课程供给,提升研学质量。更加注重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工作的系统策划和组织实施。在乡村振兴中,提供一揽子的科普产品和服务。
四是将科普产业作为我省新质生产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首先,针对四川省科普产业,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激发市场活力。其次,在科技创新资源富集区和特色优势产业密集区域,集中力量建设科普产业示范区,打造覆盖科普内容创作、传播、体验、服务的全产业链。同时,借鉴广东省经验,探索组建科普产业集团,整合优质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建议引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丰富科普体验形式,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普企业,形成四川省科普产业的新亮点和增长点。通过这些措施,将有力提升四川省科普产业的整体水平,助力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