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统战时讯 > 正文
文旅赋能“石榴籽效应” 四川用山水写就各民族“三交”答卷
http://www.sctyzx.gov.cn/  (2025-06-23 14:47:20)  来源:川观新闻

6月的大小凉山,阳光明媚。位于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劳动镇的福来高山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内,茶树葱茏,一群来自成都的游客在茶园中品茗游览。

6月的长江之滨,骄阳似火。海拔1200米的宜宾市兴文县仙峰苗族乡却凉爽宜人,万亩竹海掩映中的星空帐篷里,游人欢歌。

这方土地生机勃勃、各族群众其乐融融,这是我省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称“三交”)的缩影。四川民族地区壮丽山河与绚烂文化交织。近年来,四川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民族地区创新探索"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路径,一条生态优先、文化赋能、产业兴旺、民族交融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近日,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邀请中省主流媒体走进乐山、宜宾、泸州等地。

旅游激活民族地区“生态+文化”资源

位于峨边彝族自治县大渡河边的茗新村是座新建的彝家新寨,这里气温适宜,梯田、林地与峡谷景观相映成趣。近年来,为推动茗新村实现乡村振兴,当地利用茗新村拥有的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发展观光旅游产业。

“在政府引导下,我们采取‘国有企业+社会主体+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建立‘彝步千年·文旅新寨’综合体,推动彝绣、彝族歌舞等民族非遗与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该综合体负责人陈龙介绍。

马边县劳动镇的福来高山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内,各族群众在采摘茶叶。王磊 摄

在马边县劳动镇福来村,10个精品民宿小院与17栋高端树屋掩映于密林之中,这是国有企业与当地政府联合投资打造的卡莎莎乡村度假区。“‘卡莎莎’取自彝语‘谢谢你’。”该度假区负责人黄建华介绍,4年来,其以精品民宿服务和民族民俗文化体验,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离不开科学清晰的顶层设计和精准有力的政策支持。四川将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作为促进“三交”的战略支点,构建起系统化推进机制。

机制破冰,畅通融合脉络。我省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东”模式,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生态优先,守护发展底色。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民族地区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文化铸魂,深挖特色资源。大力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转化,实施“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工程,支持建立非遗工坊、非遗体验基地和特色村镇。

着力打造“跨区域、多民族”的交融平台

夏日,走进位于宜宾市兴文县仙峰苗族乡境内的仙云峰旅游度假区,山道蜿蜒,古木参天,生态苗乡民宿融入苗族吊脚楼元素,尽显民族特色。该度假区“幸福农庄”农家乐里,村民张晓玲正忙碌着。她的9间客房年纯利达五六万元。张晓玲说,“土猪腊肉、苗家香肠是招牌,我们有时还邀客人共跳芦笙舞,让游客吃得香、玩得欢,更记得住苗乡情。”

仙峰乡以生态观光叠加文化体验,打造深度游精品的实践,是我省民族地区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生态+文化+N”的多元融合业态,让文旅产业真正成为富民惠民幸福产业的一个“切片”。

仙云峰旅游度假区生态苗乡民宿融入苗族吊脚楼元素,尽显民族特色。王磊 摄

近年,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民族地区拥有的璀璨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重新激活。彝族刺绣有着1700年历史。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创始人乔进双梅,带领团队对彝绣进行创新,研发了三百种产品,西装领口的改良图案、手机壳上的图腾标志、钱包的花样……如今,合作社的绣品卖到全国各大城市,带动超过900名农村妇女居家灵活就业。该合作社灵活就业案例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特色鲜明的民族节庆和体育活动,成为文旅融合促进各民族“三交”的重要平台。在乐山市,每年举办的“小凉山火把节”“甘嫫阿妞”选美大赛等吸引上万游客涌入。

四川省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引领作用和民族类专项资金示范效应,每年统筹整合使用约8亿元民族类专项资金,加大对民族地区文旅发展等项目支持力度,推进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紧盯民族村寨项目的规划建设,助力提升民族地区文旅产业竞争力。

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催化剂”

我省民族地区以文旅融合发展为桥梁和纽带,在润物无声中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催化剂”。

蓬勃发展的文旅产业,打破了地理隔阂,促成了人口大流动、大融居。马边县劳动镇福来村是马边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近年来,该村以茶叶为支柱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茶旅融合”发展的华丽转身。劳动镇镇长甘闵介绍,福来村茶园面积达1.15万亩,辐射带动周边多个民族聚居村,各族群众共同分享茶产业发展红利。

文旅融合为各民族文化的展示、欣赏、学习和互鉴提供了绝佳平台。在泸州市古蔺县太平古镇,79岁的“五老”红色宣教员胡敬华,用28年讲述四渡赤水时各族群众支援红军的往事。“长征精神是串联各族人心的红线。”如今,他创编的船工号子由其孙子胡炼传承在古镇常态化展演,让红色文旅激荡出共情基因。苗医药在宜宾市兴文县传承千年。兴文县将苗医药的传统方法与中医药以及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系列康养产品和服务,“各地游客对民族医药抱有浓厚的兴趣。自开馆以来,已有数万人次前来打卡。”兴文县苗医体验馆馆长钟艳介绍。

游客在兴文县苗医体验馆体验苗医药理疗。 王磊 摄

文旅产业的兴旺,最直接地体现在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上。太平古镇近年统筹12.8亿元专项资金升级基建,打造红色音乐公路、悬崖栈道等地标。红色文旅的兴起,让当地各族群众共同奔向致富路。镇上咖啡馆主理人陈二妹的创新——“四渡赤水特调咖啡”,成为游客打卡爆款,“五一”单日营收破3000元,汉、苗、彝商户共创的“长街百家宴”去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在仙峰乡群鱼社区村,该社区村党支部书记陈双向记者透露,2024年避暑高峰期,度假区日接待外地游客超4000人次,全年达15余万人次,以旅游促进了各族人民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同时,带动周边500余户农户增收,旅游收入突破4500万元。

(川观新闻  陈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