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地处南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交汇点,是成渝城市群规划建设的成都平原区域中心城市之一,生活着汉、彝、回、苗等46个民族。近年来,乐山市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市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赋予所有发展以“三个意义”,推进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互促共进,各民族互嵌式发展不断走深走实。
近日,记者参加了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组织的“石榴花开天府情·中央主流媒体四川行”采访团,走进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实地探访乡村、学校、农业园等,感受各民族携手奋进、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脉搏。
山乡巨变:口袋鼓了,精气神也有了
村道宽广整洁,特色民居色彩鲜艳,房前屋后的小菜园绿意盎然,妇女们聚在一起刺绣,老人们在新居前悠闲地烤着玉米和土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从幼儿园传出……走进峨边县新林镇茗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画卷。
茗新村村景。
2005年,四川美姑、甘洛等8个区县的1200余人迁居至此,生产生活十分困难。“2017年11月,随着茗新村正式成立,搬迁帮扶工作全面开启,建设了10户彝家新寨、143户易地搬迁安置房,改建了64套农村廉租房。”新林镇镇长韩平告诉记者,在建好新房的同时,新林镇积极支持茗新村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新建了高标准进村道路。
“我刚到茗新村工作的时候,村里几乎都是‘烂房子’,幼儿园和小学都是板房,操场也坑坑洼洼。如今,村里各方面都有大变化。”茗新村幼儿园教师廖树英感慨道,村民教育观念也有很大改观,“越来越重视教育。得益于‘学前学普’行动,村里的适龄儿童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为后续学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住上好房子只是起点,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才是真正过上了好日子。茗新村积极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2020年建成天麻立体无土栽培基地。返乡创业的四川健宝中药材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平介绍,公司采用“工厂化+林下种植”模式,流转2000亩林地,他还手把手教村民种植天麻。在他的带动下,十几户村民加入天麻种植的队伍,实现了增收致富。
茗新村还积极探索文旅产业发展路径,变刺绣、歌舞、传统医药等非遗资源为产业资源,打造了“彝步千年·文旅新寨”综合体。游客在这里既能品尝地道美食,又能参与民俗活动,感受非遗魅力。
与茗新村一样,马边县民主镇小谷溪村也经历了发展蝶变。曾经的小谷溪村,山高坡陡、交通闭塞、产业薄弱,贫穷和落后是摘不掉的标签。“住竹编屋、木头房,水靴是出行标配,粮桶、石磨、犁头是小谷溪人‘最亲密’的伙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派驻小谷溪村第一书记穆文杰说。2019年以来,在中央、省、市等有关部门的帮扶下,小谷溪村实现从贫困的“五难村”(行路难、吃水难、读书难、就医难、增收难)到整村脱贫、再到美丽富裕“新农村”的蜕变。
“我见证了村里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交通。”小谷溪村党支部书记立古罗波说。以前,小谷溪村的道路都是羊肠小道。近年来,利用各项帮扶资金,小谷溪村总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了长8公里的水泥路面通村路、5个村民小组共33公里的通组路及20公里连户路,全村实现公路“户户通”。
道路的畅通,打通了小谷溪村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小谷溪村的地理、气候适合茶树生长,村里大力推进改土种茶,引进福选9号、茗山131号等良种茶,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3200亩,建成一座茶叶加工厂,还与青岛一家啤酒工厂合作生产山茶拉格啤酒。
“村里还引进陕西泾阳的‘发花’工艺制作茯茶,不断将茶产业做大做强。”立古罗波介绍,如今小谷溪村已经形成了以茶产业为核心,湖羊养殖、文旅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模式,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局面。
同时,小谷溪村以党建为引领,聚焦思想浸润、文化滋养、文明培育,通过实施“红白黑卡”积分管理制度,评选文明示范户、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等措施,推动移风易俗和文明乡风建设,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干事创业劲头十足。
从课堂到实战:职业教育激活人才活水
“无人机在峨边县用处很大,可以在原始森林上方定位,还可发挥吊运物资功能,解决农产品运输难题。”在峨边县职业高级中学校,无人机实操教师谢磊告诉记者,学校设立无人机实操课程,源于当地产业的实际需求。
峨边县职业高级中学校的学生正在上无人机实操课。
峨边县素有“中国竹笋之乡”的美誉,但山区交通不便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近年来,峨边县职业高级中学校将无人机技术引入课堂,面向学生教授定位、巡航和吊运技能,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无人机驾驶人才,“峨边梦笋”出山从此有了“空中通道”。
无人机实操课程与当地产业的结合,正是学校“互嵌式”育人实践的缩影——课堂教学与产业需求深度互嵌,教学与生产紧密相连。在机电专业教学中,教师结合民族地区水电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展实地教学;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堂上,彝族传统美食制作工艺被纳入现代食品加工流程……这种“互嵌式”教育让学生们学会实实在在的本领和技能。
各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进步,也是“互嵌式”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峨边县职业高级中学校有各族学生970余人,长期实行混班教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通过“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班会、“我们的节日”等活动,让各族学生在歌舞表演、非遗技艺展示中增进交流互鉴。
“学校还立足当地文化资源,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了校本课程,既传承传统技艺,又让学生深刻理解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峨边县职业高级中学校校长夏云华介绍。
产教融合“点亮”人生路,互嵌教育厚植家国情。数据显示,峨边县职业高级中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5%,高考升学率超95%。近十年来,学校已为当地培养各类技术人才8000余名,1000余人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城市就业创业,不少人将东部沿海地区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带回家乡,反哺家乡经济建设。
四川省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峨边职业教育的成功实践,离不开近年来四川推动实施的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十五年免费教育、“9+3”免费职业教育、对口支教等系列教育工程。乐山市扎实推进各项工程,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茶旅融合:产业支撑高质量发展
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马边县,层峦叠嶂,水汽充沛,为茶树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立足良好的自然生态禀赋,乘着“茶旅融合”的东风,马边县劳动镇福来村闯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福来村位于马边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近年来,该村以茶叶为支柱产业,在托底性帮扶政策的助力下,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茶产业的华丽转身。劳动镇镇长甘闵介绍,福来村茶园面积达1.15万亩,辐射带动周边多个村,合力建成福来高山茶叶现代农业园,各族群众共同分享茶产业发展红利。2024年,福来村86%的农户通过参与、发展茶叶相关产业增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9万元。
在福来村的山间林海中,卡莎莎乡村度假区吸引了许多来自成都、重庆等地的游客。在这里,10个精品民宿小院与17栋高端树屋掩映于密林之中,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风格融合,打造出独特的度假体验。
“游客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卡莎莎乡村度假区负责人黄建华表示,度假区推出民族服装体验、DIY特色美食以及阿依美格、火把节等节庆活动,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在马边县,“茶旅融合”不仅是各族群众增收的“金钥匙”,更是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福来高山茶叶现代农业园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园区定期举办小凉山采茶季活动,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形成“以茶为媒、以产聚心”的生动局面。
“我们茶园里有汉、彝等多个民族的员工,大家一起采茶、制作、销售,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模式。”马边高山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贤波说,“我们会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提供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培训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在茶园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