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是历史的沉淀。保护民族文化,就像保护物种多样性一般,蟹螺藏族乡是石棉县民族文化的“种子库”,石棉县四个“加强”保护蟹螺藏族乡特有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增强民族认同感,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交响曲。
(一)加强民族文化调查。结合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摸清蟹螺民族文物家底。积极与国内知名的民族学研究机构清华大学、四川省民研所、西南民大等合作,开展民族文化调查和整理。投入近200万元实施了蟹螺传统村落维修保护方案的编制,将每一栋建筑进行测绘并制定维修方案。
(二)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将其中最为重要的蟹螺堡子、猛种堡子、木耳堡子、俄足堡子这“四大名堡”申报为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传统村落。将具有代表性的尔苏藏族“环山鸡节”、木雅藏族戏剧“什结拉布”等十余个非遗申报为省、市、县级非遗名录,并申报省市县级非遗传承人40余人。争取国家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对蟹螺堡子、猛种堡子、木耳堡子的古建筑进行维修和环境整治。投资资金50余万元,实施省市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全面系统地对省市非遗传承人进行记录。
(三)加强民族文化研究。在调查和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民族文化整理和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尔苏藏族研究》《蟹螺藏族》《蟹螺藏族图录集》《归尘——松林河流域尔苏藏族文化纪实》《松林地土司志略》《八月年节》等十余部专著,系统记录蟹螺乡尔苏木雅藏族文化。
(四)加强民族文化展示。从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支持尔苏藏族“环山鸡节”、木雅藏族“晒佛节”等传统民俗活动的举办,对外展示藏式传统村落建筑、餐饮、歌谣等特色元素;通过推进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继续做好木雅尔苏藏族文化发扬传承工作;投入100余万元实施中国首个专题展示尔苏文化、尔苏刺绣等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手工业集一身的文化博物馆工程,打造尔苏木雅藏族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投入500余万元拍摄了中国首部反映尔苏原生态文化的电影《觉里曼姆》和打造了大型歌舞剧史诗《石魂》,编排整理民族歌舞30余首,提炼创编了《萨里安多曼》《觉里曼姆》《鲜花开在岩子上》《井井嘎》《尔苏锅庄》《四十八堡歌》等多项文化文艺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民族汇演活动。目前,蟹螺乡已成功申报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