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保护利用革命文物。整合利用安顺场、川矿记忆、红旗堰、红军渡等红色资源,投入6亿元资金完成安顺场红军纪念地旅游基础设施、安顺场红色旅游景区老街改造和红军遗址公园、纪念馆改陈布展等项目建设,打造红色旅游、研学线路,年均吸引近600万各族群众参观学习。深度挖掘红军强渡大渡河等长征精神文化内涵,开发《红军长征在石棉》《悲喜安顺场》《魂系大渡河》等课程10个,开发大型红色主题实景剧《安顺记忆》,开展“红色文化+民族团结”教育培训,年均接待省内外各类学习团队50余个,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二是营造浓厚社会氛围。以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为载体,通过陈列展示、现场讲解、实景演绎等形式,讲好“彝海结盟”“疾进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等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开展文化宣传活动150余场次、专题展览20余场次。组建以“启明心”宣讲团为核心的民族团结宣讲队伍138支,深入基层开展宣传宣讲280余场次,覆盖群众5.2万余人次,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
三是有力推动互嵌共融。围绕各民族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互嵌,牵头与周边冕宁、泸定、九龙、汉源、甘洛等5个县签订《共建和美民族团结走廊合作协议》,开展考察交流互访11批次。打造区域教育中心、医疗中心,年度吸引各民族群众来石棉县就学3000余人次、就医22.54万人次,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纳入“省县域医药卫生集成创新改革试点县”建设。搭建县域用工市场平台,发挥零工市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等载体作用,为县域内外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岗位630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