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各地统战工作 > 雅安 > 正文
【雅安】茶海彝乡·魅力田坝
http://www.sctyzx.gov.cn/  (2024-06-03 21:57:30)  来源:四川统一战线

宝峰彝族乡田坝村位于荥经县城北部,距县城14公里,下辖村民小组4个,是乡中心行政村、乡政府驻地所在村。全村幅员面积4.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28户1148人,其中彝族61户293人,常住人口232户658人。村党支部下设4个党小组,现有党员32名。

近年来,田坝村强化党建引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立足民俗文化和民族特色,实施“生态茶乡+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计划,通过做大产业、优化治理、促进民族团结等举措,打造出产业强、治理优、环境美、村民富、共进步的“茶海彝乡·魅力田坝”,绘就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文化底色和发展成色。先后荣获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评为四川传统村落。

抓发展 促民生福祉

田坝村聚焦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实施“一线两园四基地”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集体经济壮大等,走出一条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发展有机结合的致富路。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布局全村产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实施“党建+茶产业”总体布局,以“支部+合作社+基地+企业+党员+农户”的模式,引导村民完成从种粮到种茶的快速转变,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以茶兴农富农的发展之路,全村发展高山生态茶园2500余亩,实现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辖区内茶叶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已创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二是开展三方联建,实现利益联动。实施组织联建、校企联建、村企联建模式,全力推进茶叶“双减示范区”打造,茶叶科研基地、教学基地建立,牧草、生猪、黄牛养殖基地建设,推动利益联结、脱贫联动,进一步推进全村产业发展。三是夯实基础设施,促进集体经济。实施“‘德舍拉’彝族文化主题公园”“田坝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项目,完善基础设施,让彝族特色为乡村旅游“搭台”,为茶旅融合“唱戏”。举办“采茶节”“火把节”等乡村旅游活动,通过设集市出租摊位、租赁彝族服装等,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同时采取盘活闲置资产、入股经营、自主服务创收等方式推进集体经济创收,成功创成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集体经济百万村。

抓治理 促乡风文明

田坝村聚焦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创新工作举措,统筹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村风民俗转变、民主法治建设等,建设文明乡风,成功创建国家级基层治理示范村。

一是健全“一约两会四制”基层治理机制。通过完善村规民约,组建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2个村民自治组织,全覆盖开展宣传发动“双语制”、村级治理“网格制”、环境治理“积分制”、矛盾化解“德古制”等基层治理行动,推动基层治理工作有序有效开展。二是搭建“彝汉共治”网格体系。建立“党组织+网格长(员)+党员”和 “彝族乡(村)干部+彝族党员+头人”共计61人的“两线共治”网格队伍,按照“日常工作到网格、服务群众到网格、社会治理到网格”的要求,建立了纵横有致、节节相连的网格体系,由过去的“独角戏”变为“大合唱”,拧紧干事创业一股绳。三是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在村全覆盖设垃圾桶、垃圾池,落实“日产日清”转运处理要求,同步全域“网格式”配足配齐保洁(保绿)员17名,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清理。成立“彝路有你”“索玛花开”等党员志愿服务队,不定期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和爱卫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由“要我治”转变为“我要治”,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抓融合 促民族团结

田坝村作为彝汉杂居的传统村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责任、建机制、重保障、抓示范,通过“三化三融入”“五个一帮扶”等举措,推动新时代农村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实践“三化三融入”宣传,加强民族交流。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等活动,探索实践民族化宣讲融入民族习惯、文艺化宣讲融入文艺活动、双语化宣讲融入双语场景 的“三化三融入”政策宣讲模式,充分利用坝坝会、民俗活动、宣传栏等媒介,深入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等四项基本教育,切实增强群众民族团结进步意识,牢固树立“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夯实民族团结和谐的群众思想基础。二是“五个一”结对帮扶,加深民族交往。实施一名班子、一名乡干部、一名村干部、一名党员、一名致富带头人,结对一户彝族困难党员、彝族困难户、彝族脱贫户、彝族低保户、彝族残疾人,开展帮困难、带致富、转陋习、树新风、促团结等帮扶工作,体现民族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良好美德,打造和谐美丽乡村。三是推进“三个融入”,促进民族交融。实施产业、生活、风俗“三融入”战略,确保彝族同胞产业上有茶可采,有工可打,有地可种,有钱可挣,加速从“外来人”到“本地人”的转变;生活上来有所居,居有所医,困有所扶,学有所教;风俗上举办“火把节”“彝族年”等彝族传统节日活动,开展彝汉互动过节,实现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的相互尊重、相互吸引、相互认同、相互融合,共话民族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