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新则发展新,产业旺则发展旺。汉源,这座享有“攀西阳光第一城”美誉的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良的天然草场与适宜的饲养环境,孕育出品质上佳的牛肉。在这里,黄牛肉制作技艺作为非遗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已然成为非遗名录中的璀璨代表。近年来,一批批“新农人”纷纷投身汉源肉牛养殖、牛肉餐饮产业,他们有的巧借当地优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天然资源优势,运用科学化养殖技术和创新化牛肉加工形式,让牛肉的质量、产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有的紧盯广阔的消费市场,钻研黄牛肉制作技艺,让牛肉菜品花样翻新,极大地丰富了食客的选择。当下,汉源从事黄牛肉养殖、餐饮的商户与企业已达51家,年销售黄牛肉750万斤,销售额高达6亿元。一份黄牛肉,承载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享受,更蕴含着汉源独特的风俗民情,产业背后,则是一群“新农人”在努力拼搏。
一、育黄牛若织锦,兴产业像绘虹
汉源县传统的黄牛养殖多为农户在高山牧场里放养,规模小、养殖分散,没有统一的技术指导。要发展首先要攻克技术难关,县农业农村局邀请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王杰、牛丽莉、孙文强、赖松家等专家教授团队,分别从肉牛高效育肥技术、牛场建设及环境控制技术以及肉牛高效繁殖技术进行养殖技术培训及跟踪指导。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十几位牛背上的“新农人”掌握了提高肉牛育肥的关键技术、提升肉牛养殖繁殖效率的具体措施,结合汉源实际,摸索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养牛育肥配方,达到了提质增效、增产增收的效果,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并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很好的示范引领效应。
△四川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在马烈乡为当地的畜牧从业人员和养殖户们开展畜牧业培训
△四川农业大学赖松家教授生态养殖服务团队来汉源县开展肉牛高效生产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
大树镇“新农人”李西才的畜禽养殖合作社肉牛养殖基地占地10400平方米,养殖优质肉牛147头,辐射带动了大树镇、片马乡、小堡乡、晒经乡等周边的畜禽养殖。
富庄镇“新农人”陈正伟负责的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肉牛场现种植牧草50余亩,养殖肉牛60头,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1万元。 马烈乡养殖户马兰说道:“‘新农人’政策的推出,引导了很多养殖大户到我们村教我们养牛养羊养猪,对我们养牛户有很大的帮助,他们还前往我们家中,从饲料配比、饲养环境等方面教我们更好地养牛,我们学到很多,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准备以后再多养几头牛。”
二、牛肉似珍馐 餐饮如盛宴
“黎州不夜城、九襄美食街”,是汉源县近年来在九襄镇花海大道重点打造的美食街区,集中汇集了几十家大大小小的黄牛肉餐饮店,依循着千百年来汉源牛肉馆沿路开店的经营理念,汉源不仅用黄牛肉征服了人们的味蕾,也让人们的心留了下来。
“张椒黄牛肉”创始人、黄牛肉餐饮“新农人”张苹,作为黄牛肉餐饮业的优秀代表,依托源头牛肉精选、传统技艺制作、创新商业推广等模式,为汉源黄牛肉做大做强以及品牌打造作出了推动。“新农人”张苹在源头肉质选取上,精选大树镇、富庄镇等本地规模化养殖的黄牛,坚持使用汉源本地优质肉源;在制作工艺上,将“老锅、老灶、老技艺”和创新厨艺改良相结合,不仅保留了黄牛肉最经典纯粹的味道,同时将“新”贯穿于黄牛肉生产、制作、销售全过程,充分发挥了“新农人”在汉源黄牛肉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品牌推广过程中,汉源县政府聚焦“新农人+”发展模式,创新结合汉源县文旅产业,出台《汉源“九襄黄牛肉”餐饮品牌培育实施方案》等政策,将发展黄牛肉特色餐饮品牌作为全县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同时,联合黄牛肉餐饮“新农人”餐馆发放消费券,积极利用官方媒体、社交媒体进行宣传推广,通过“蜀里安逸寻味汉源”黄牛肉美食月等活动吸引了大量食客,日接待游客增长率突破50%。
△“蜀里安逸 寻味汉源”黄牛肉美食节
△九襄特色黄牛肉馆节假日座无虚席
黄牛肉餐饮“新农人”在发展自身产业的同时,通过“新农人”产业协会分享经验、互相帮助,今年来,涌现了一大批“网红”“新农人”,加油站黄牛肉“新农人”陈小能、长红牛肉馆“新农人”刘华春、胖姐黄牛肉“新农人”张超、杨丽黄牛肉“新农人”杨莉......他们在发展黄牛肉餐饮业的同时,还不断拓展产业链,通过电商平台、汉源土特产店、黄牛肉餐馆等销售黄牛肉干、黄牛肉酱等特色农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在做好黄牛肉产业发展的同时,牛背上的“新农人”们也积极解决当地百姓就业等民生问题,已为县内1000余名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通过提供多种黄牛肉产业相关岗位,帮助当地居民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在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非遗黄牛肉 香韵传千古
汉源养殖黄牛历史悠长,早在战国时期,汉源县又称为牦牛县,清代时期称为清溪县,民国版《汉源县志》物产篇中就有相关记载,黄牛肉制作技艺通过代代相传、口口相授方式留传至今,并逐步完善为系统的汉源黄牛肉制作技艺,是现代黄牛肉烹饪技术的根基。汉源黄牛肉制作技艺项目类别属于传统技艺,为成功申报非遗,汉源餐饮协会“新农人”积极响应文旅部门号召,主动提供申报素材,参与编制汉源县黄牛肉产业规划,经过不懈努力,2024年9月,汉源黄牛肉制作技艺项目作为汉源县珍贵且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雅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列入,让我们黄牛肉餐饮名气更响亮了,一到周末,“川A大军”如滔滔江水,食客多到排起了长队,院坝里车根本停不下”加油站黄牛肉“新农人”陈小能说道。
汉源黄牛肉中销量最好、最受游客喜欢、最具代表性的是九襄黄牛肉、清溪黄牛肉。九襄黄牛肉先后登上了央视荧屏,通过《舌尖上中国》《匠心》等节目,被广大观众悉知。2021年被收入“天府旅游美食”名录,成为全川100道最具代表性的省级天府旅游美食之一。
展望未来,汉源黄牛肉产业前景一片光明。一方面,“新农人”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深化与专家团队合作,进一步优化养殖与加工技术,提升牛肉品质,扩大产业规模。另一方面,汉源坚持培育更多的“新农人”,在品牌打造上持续发力,借助更多媒体资源与文旅融合契机,让汉源黄牛肉品牌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同时,持续拓展产业链,开发如黄牛肉预制菜等更多新品类,满足多元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坚守非遗传承初心,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魅力,代代延续。相信在各方携手奋进下,汉源“新农人”必将为黄牛肉产业书写更加辉煌篇章,使其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