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聚焦"产业升级突破点",激活工业转型新动能。立足灾后重建政策红利,聚焦石汉特色产业经济圈,建成特色产业园区3个,实施制造业项目54个,近两年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企业20余家。与成都、雅安共建产业协作园,带动民族地区就业超2000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实现"废墟重生"到"工业强县"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夯实"乡村振兴支撑点",打造现代农业新标杆。把握灾后重建契机,创新"高山生态农业+民族文化"发展模式,发展甘平、春花等新品种2.3万亩。培育"尔苏藏寨""木雅风情"等7个农产品区域品牌。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建立民族手工艺作坊30余家,开发刺绣、竹编等非遗产品,带动彝藏群众户均增收1.2万元。2024年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32家,成功创建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三是把握"文旅融合关键点",绘就全域旅游新图景。坚持文旅融合引领重建,深挖尔苏、木雅藏族文化资源,围绕“观贡嘎、泡温泉、忆长征、品烧烤”文旅特色,实施重点文旅项目17个,总投资55.79亿元。创新"传统节庆+现代体验"模式,举办"环山鸡节""藏族晒佛节"等特色活动,开发民族主题民宿集群。2024年全县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52.0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86亿元。
四是筑牢"民族团结着力点",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将灾后重建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深度融合,组建彝汉双语调解队、民族志愿服务队36支。实施"石榴籽"工程,建成民族文化传习所9个,培养非遗传承人52名。打造"孟获城"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县内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100%,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