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各地统战工作 > 宜宾 > 正文
【宜宾】齐心协力共创建 民族团结一家亲
http://www.sctyzx.gov.cn/  (2023-10-31 21:57:18)  来源:四川统一战线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宜宾市委、市政府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抓手,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宜宾位于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结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处,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集地,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现有4个民族地区待遇县,12个民族乡,41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13万余人。

市县(区)一体推动,“攥指成拳”凝聚工作合力

宜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主线和衡量标准,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列入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召开市委民族工作会议,印发《宜宾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方案》,成立市、县(区)两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办公室,“聚指成拳”形成创建工作合力。宜宾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局局长杨学东表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整合各类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向4个民族地区待遇县、12个民族乡倾斜,全力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宜宾市民宗局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41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82个单位和个人获得省级以上政府表彰。

图片

图1:市委民族工作会议暨全市宗教工作会议

整合项目资金,“精准投向”凝聚人心力量

近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累计争取中央省级各类民族资金及政策性转移支付近20亿元,实施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200余个;引导全市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我市4个民族地区待遇县的“万企兴万村”行动,截至目前566户民企参与结对,投资到位资金48亿元。市民宗局副局长马进表示,2023年开始每年安排2000万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市委统战部牵头建立11家国有企业和5家民营企业“一对一”对口帮扶民族乡工作机制,探索出了一条市场经营主体参与民族地区协同发展的好路径。截至2022年底,四个地区民族待遇县实现地区国民生产总值668.12亿元,较2018年的464.7亿元年均增长9.5%,民族地区贫困人口143027人全部实现脱贫。

图片

图2:珙县罗渡苗族乡王武寨村互嵌式聚居小区

同时,宜宾市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省委抓好省内对口帮扶工作的部署,助力甘孜州雅江县、新龙县两个民族地区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心奔小康。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财政资金9.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10个,选派7批次、1252名急需干部人才对口帮扶,用实绩书写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时代对口援藏工作新答卷。宜宾市委统战部综合科负责人廖君山表示,迈步新时代,我们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真心真情做好对口援藏工作,市委、市政府连续3年投入帮扶资金超1亿元,形成宜甘两地以打造“省内对口援藏样板标杆”的共识,集中70%以上的资金打造当地可持续发展项目,创新探索了组团式帮扶教育、托管式改善医疗、补短式优化环境,雅江县中国松茸之乡产业园、康巴汉子村文旅产业园、新龙县仁乃村乡村振兴示范园等一批批项目拔地而起。

图片

图3:新龙县仁乃村乡村振兴示范园——宜新产业园项目 图4:屏山县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服饰产业

图片

此外,屏山县抢抓东西部协作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秀洲区、嘉兴港区对口帮扶屏山县的机遇,整合资金项目,大力发展纺织产业和富硒产业。屏山县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姚登文表示,近年来,我们依托屏山县的产业基础和帮扶地优势,积极发展“一纺一硒”富民产业,目前纺织产业园区产值已超过400亿元,先后荣获“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十大园区、国家火炬生物基纺织产业示范园、东西部劳务协作项目荣获全国优秀就业项目三等奖”;富硒产业获得了3张“国字号”名片,即:“屏山炒青”“屏山白蘑芋”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屏山县成功创建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锦屏镇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随着我县“一纺一硒”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创新活动载体,“交往交流交融”凝聚共同体意识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创新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活动载体,持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图片

图5:兴文县国际花山节牵手同心圆

图片

图6:第四届少数民族歌手大赛

每年举办兴文县苗族花山节、屏山县彝族火把节、珙县元宵文化节等民族节庆联谊活动近50余场,连续举办4届宜宾市少数民族歌手大赛,建设南丝绸之路博物馆、南丝绸之路不夜城、民族文化广场等三交示范基地,持续加强苗族蜡染、大坝高装、彝族刺绣、苗家长桌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全市各族群众共居共乐、共事共荣、共学共助,齐唱团结歌、共跳幸福舞、同过传统节,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交融格局。兴文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民宗局局长徐晓翱表示,川南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庆活动是“花山节”,也叫“踩花山”,在四川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通过近年来持续举办,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花山节已成为兴文县一张响亮的民族文化品牌。筠连县民宗局副局长罗安世表示,筠连县健全民族工作县、乡、村三级网络,各村(社区)配备民族工作协管员,在各社区、各便民服务中心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创新开展“全域春风石榴”行动、“守护石榴花”行动,“苗岭送医”行动、“红石榴家园”就业行动等便民举措,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珙县县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局局长刘富琼表示,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珙县以云服务、“大数据”技术,推进基层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零距离”回应各族群众关心事、烦心事,切实增强各族群众认同感和满意度,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