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亩蔬菜基地能玩出什么花样?它是高效创收的绿色车间,是培育人才的田间学校,更是游人如织的网红打卡地。“智慧农业”的创新实践,正让这片乡野绽放出全新生命力。
“科技菜”成了抢手货
走进高县庆岭镇山河村蔬菜基地,一排排泛着银光的玻璃温室映入眼帘,仿佛打开一本未来农业的“魔法书”。这里的蔬菜享受着“贵宾级”待遇:智能补光灯随天气变化调节“美颜滤镜”,土壤传感器全天候监测 “健康数据”,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提供 “定制营养餐”……
“新农人作战队”队长何庆每日“巡场”,他站在控制台前熟练操作机械面板:“以前种1亩菜得忙活10天,碰上风雨,种子就被吹散,只能重新播种。现在动动手指就能管理10亩地,产量提高30%,用水量节省了一半。”在30亩智能温控大棚内,黄色粘虫板、捕食螨、虫情测报灯构建起 “防虫天团”。何庆指着棚顶的虫情测报灯介绍:“这台机器如同24小时值守的‘医院CT机’,一旦发现害虫,无人机便会携带生物药剂精准防治,农药用量减少了一半!”
后勤主管王忠展示手中的检测报告:“何队长保障蔬菜健康,我们助力蔬菜‘出道’!每颗菜都有专属‘成长档案’,扫码即可查看从育苗到采摘的全程记录。”他指着即将运往商超和农贸市场的新鲜蔬菜说:“凭借无农残、口感佳的优势,我们的蔬菜在本地市场供不应求,价格比普通蔬菜高出50%,‘科技菜’成了抢手货,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实现增收。”
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在高县庆岭镇农耕研学教育实践基地,王忠翻出手机里两年前的照片:“过去这里零星种着玉米,如今已变成四季皆景的‘农业艺术馆’。”这一转变得益于政府、企业与宜宾职业技术学校的三方联动:高县农业农村局整合300万元政策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本地龙头企业注资成立专业合作社负责市场运营;宜宾职业技术学校发挥科研教育优势,不仅将蔬菜按色彩分区种植,打造出春有油菜花与白豌豆交织、秋有红辣椒与绿茄子相映的美景,还把课堂搬到田间。
“研学基地为学生们提供了别样的学习环境,是课堂之外的重要实践场所。”正在辣椒种植区指导学生防治病虫害的教师罗舒锐手持放大镜,仔细查看叶片虫斑,“基地配备先进农机设备和专业教师团队,学生们从耕地、栽种到病虫害防治全程参与实践。” 一群身穿校服的学生围在智能虫情测报灯旁,认真记录显示屏数据,“在这里,他们能直观感受现代农业魅力,激发探索农业领域的热情。”
“我们构建了‘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学校赋能’的合作模式。”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老师介绍,“政府解决土地流转和资金问题,企业打通销售渠道,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三方协同发力。”如今,山河村研学基地已开发12门特色课程,涵盖农耕体验、植物认知、生态科普等领域。
每到蔬果成熟时,基地便热闹起来。戴着小黄帽的中小学生在研学导师带领下认识各类蔬菜;亲子家庭在认领的“小菜园”体验采摘乐趣;摄影爱好者用相机定格 “大地调色盘”的四季美景。开园以来,基地就接待研学团队300余批次、游客超1.2万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自然课堂”与“体验乐园”。
五彩菜田催热文旅
每到周末,通往庆岭镇的道路车流如织,山河村的五彩菜田与庆岭春酒文化成为这场农旅热潮的核心引力。作为四川“非遗”,庆岭春酒“三台”习俗传承百年,魅力独具。如今,春酒文化活动常态化举办,游客们在智能大棚感受科技农业魅力后,便会走进农家院落,品尝春酒烹制的特色菜肴,沉浸式领略传统韵味。
在山河村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内,“锦李”民宿老板李春艳正忙着收拾客房。“以前我们夫妻在外打工,老家房子空置了多年。”她指着改造后的两层小楼介绍,“2023年看到村里发展火热,在镇村‘两委’的宣传下,我决心拿出积蓄对老家房子进行改造升级,办起了园区内第一家餐饮民宿。”民宿开业首月就接待游客200余人次,如今李春艳一家年收入超10万元。
以山河村为核心,农旅融合业态向整个庆岭镇辐射延伸。目前,山河、先娱、龙泉三大片区已形成26户成熟经营主体,涵盖中餐、小吃、零售、茶饮棋牌、民宿等多元领域。
截至目前,庆岭镇累计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带动消费8000余万元,帮助300余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返乡青年人均月增收超3000元。
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田,到“智慧赋能”的现代农业基地;从单一的种植功能,到农文旅融合的网红地标,庆岭镇不仅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还通过绿色生产方式守护住了乡村的生态底色,让青山绿水与发展成果交相辉映。同时,“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动力。这片田野,正以无限的可能性,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创新答卷。当科技、创意与生活深度融合,这片土地的未来,还有多少种令人惊喜的打开方式?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个奋斗者的笑容里,生长在每一寸充满希望的田野间。
(高县县委统战部、高县融媒体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