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在头条关注报道了四川统一战线特色亮点工作《四川扎实推进省内对口援藏工作》。现全文转载如下:
四川扎实推进省内对口援藏工作
全省对口援藏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对援藏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近两年来,四川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稳藏兴藏的方针政策,统筹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藏区工作取得重大成效。2014年8月8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蓉召开全省对口援藏工作经验交流会,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表彰了对口援藏工作78个先进集体和333名先进个人。
2012年,四川围绕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大局,全面启动了省内对口支援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省16个内地市和21个省级单位按照省委部署启动实施对口援藏,1377名援藏干部人才奔赴藏区,到今年7月,第一批援藏干部人才圆满完成2年援藏工作任务,新一批援藏干部人才启程接力。
过去两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推动和援受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四川对口援藏工作围绕藏区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稳步推进,成效斐然——阿坝县2000余亩生态蔬菜基地建了起来,炉霍县1000名困难女童重返校园……在一处处产业推进中,一次次关怀问候中,一个个问题解决中,藏区经济加快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四川藏区220万各族群众正快马加鞭向全面小康奔进。
木里藏族自治县儿童在攀枝花市援建的幼儿园里快乐上课
结对帮扶 保障有力
今年,阿坝州阿坝县2000余亩生态农业示范园的无公害蔬菜远销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园区年产值近千万元,成功打开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点。这个项目是德阳对口援藏过程中整合资金精心打造而成的。
这样的项目,在四川省内对口援藏工作中还有许多。对口援藏,突出资金保障。四川建立了以成都、德阳、绵阳等省内7个较发达市为重点支援市,对口支援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共20个藏区困难县的“7+20”结对帮扶机制,各支援方按上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0.5%以现金方式给予支援。援受双方共同制定援藏资金管理办法,开设援藏资金专户,加强资金监管,确保援藏项目顺利实施。截至目前,“7+20”结对帮扶各支援方及时足额拨付对口援助资金9.83亿元,启动实施各类对口援藏项目403个,已竣工189个;同时,各支援方还积极引导慈善机构、爱心人士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投入帮扶资金1.12亿元,初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对口援藏格局。
双流县援藏巡回医疗车巡诊送医到巴塘县夏邛镇四里龙村
“包装”资源 规划引领
一幢幢崩科式藏族风情新居错落有致,新栽种的景观树在阳光下生长,锅庄文化广场、游客服务中心……具有浓郁藏族文化风情特色的旅游新村正向客人敞开怀抱。面对雀尔村新貌,甘孜州道孚县八美镇党委书记王晓延说:“雀尔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区位条件,但在新村规划建设前,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一片像样的绿地。”
省内对口援藏启动后,援藏干部及相关单位帮助当地科学规划,以景村一体、城乡一体的思路,投入500余万元,建设旅游新村及藏家乐。仅去年国庆黄金周期间,雀尔村接待游客达2306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万余元,同比分别增长32.6%、28.9%。
该村的发展得益于四川省内援藏工作中首先协助当地修编发展规划的成功经验。四川把协助受援方做好规划修编工作作为对口支援的首要任务,组织国内知名专家抓好前期工作调研,协助藏区受援县全面修编完成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共183个,规划期为2012年至2016年,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对口援藏工作规划(2012-2016年)。积极引导受援方严格执行“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工作机制,树立规划权威,坚决把藏区发展纳入以规划为引领的良性轨道。
壤塘县群众在绵阳市援建的广场上跳锅庄
着力民生 温暖民心
乐山市援助理塘县总投资达1.48亿元的自来水工程项目、攀枝花市帮助木里县医院新建微创中心等3个科室、眉山市赴金川县援藏工作队把分散全县的8名医疗卫生系统援藏人才整合“组团攻坚”并进行“一对一”专业人才培养……吃、住、行、就业、上学、养老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作,是各援藏方工作的着力点、聚焦点。
面对关乎藏区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各援藏方倾情尽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援藏工作的重点,援藏资金和项目向基层倾斜、向农牧区倾斜,大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着重拓宽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2012-2016年,各支援方计划投入对口援藏资金25亿元,实施对口援藏项目513个,拉动项目总投资59.88亿元。其中,规划实施民生项目268个,规划投入援藏资金15.5亿元,占总援助资金的62%。通过实施对口援藏项目,吸纳当地群众就业5.02万人次,实现人均劳务增收3500元。
德阳市援建若尔盖县人民医院总坪工程及急救中心工程
助推发展 注重“造血”
“输血”之外,四川省内对口援藏工作更注重增强藏区“造血”功能,各支援方积极引导企业到藏区投资合作,着力培育、优化、升级现代农牧业、特色优势资源加工业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帮助受援方走集约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路子。在“产业援藏”的理念支撑下,道孚县的高原特色农牧业大步迈开,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园、康巴渠德奶牛养殖合作社等项目纷纷落地开花……
距离炉霍县城15公里的晏尔龙村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然而进出村的道路不仅崎岖难行,还要绕一个大圈。“能不能把成都农家乐发祥地三圣乡的经验移植到晏尔龙村,打造康北藏家乐示范村?”援藏工作队经过充分调研、规划,将晏尔龙村项目作为重点产业援助项目推进。从修建连接317国道的“爱心路”和“连心桥”入手,同时启动村落整体升级改造。初尝甜头的晏尔龙村民们对未来的藏家乐乡村旅游很有信心,“我们的收入大大增加,好几个在外面打工的村民都赶回来开藏家乐了” 。
两年来,四川在省内对口援藏工作中先后启动实施稻城亚丁景区游客集散中心、若尔盖九曲黄河第一湾、丹巴嘉绒文化展示中心、雀儿村旅游新村等生态文化旅游项目46个,总投资11.73亿元;启动实施阿坝县麦昆乡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园、得荣县酿酒葡萄基地、红原县牲畜暖棚等农牧业产业项目 56 个,总投资4.88亿元;帮助藏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32个,总投资54.78亿元。2013年,四川藏区实现GDP459.7亿元,同比增长1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92元,增长1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51.1亿元。
泸州市援建的乡城县洞松乡松通牧民定居点
智力援藏 人才为先
“藏区发展关键在人,人才援助是根本。”四川启动实施了“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实行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式,每两年选派1000名左右的干部人才深入藏区开展对口援藏服务工作,共覆盖32个藏区县。注重选派藏区急需的规划、建设、教育、卫生、交通、水利、畜牧等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援藏干部人才的“传、帮、带”作用,累计传帮带藏区干部1.5万人次。
人才培育,既要“请进来”教,也要“送出去”学。四川还大力实施“藏区人才对口培训提升工程”,累计投入专项培训经费3894万元,举办培训班853期,培训藏区各类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村社干部、农牧民共3.27万人;从受援县接收514名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教科文卫、企业管理等方面人才到支援方进行免费顶岗培训;接收藏区优秀中小学生到支援地就读1964人。这些措施,不仅带入了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经验,还为藏区可持续发展培养了优秀人才,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
乐山市援助理塘教育系列活动启动
依法治藏 扎实推进
藏区工作根本上是抓发展,立足点是抓民生,始终要抓稳定,而法治就是维护稳定的基石。立足藏区实际,四川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和处理好藏区各种突出矛盾问题。支援方注重探索、帮助藏区建立健全社会事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和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先后开展调查研究5729次,提出合理化建议5549条,协助受援县把藏区各项社会事务全面纳入依法管理轨道,推进依法治藏方略深入落实;全面助推“网格化”管理,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投入援藏资金4574万元帮助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农牧区和城镇基层社区“参与型”治理模式;积极参与寺庙法制宣传教育,各支援方援藏干部人才联系寺庙44座,联系僧尼1590人,深入基层群众、寺庙僧尼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1940场次,覆盖群众、僧尼8.94万人次;大力开展群众工作,结对认亲3448户、13433人,走访慰问群众18854人次,帮扶贫困学生、孤儿9751名……四川藏区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依法治藏扎实推进,藏区发展稳定的根基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