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提质增效 夯实基层基础
奋力开创内江统战工作新局面
内江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罗万东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局势的深刻变化,统战工作面临的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此,中央和省委就做好基层民族宗教工作、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领域基础工作做出了重大部署,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基层统战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对这些深刻变化,我体会主要要把握两点:一方面要深刻把握统战成员的变化。过去统战工作主要集中在中上层,所谓走“上层路线”。在新时代,知识分子的大众化,民营经济人士不断增多,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队伍不断壮大,归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海外同胞越来越多,种养殖大户、致富能手、民间贤达等“四新群体”不断涌现,他们主要沉淀在县区、社区、园区、校区、企业、乡村等基层一线,必须做到上层基层、城市农村、网上网下统筹兼顾。另一方面要深刻把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基层是发挥统一战线优势作用的“最后一公里”。当前,在推动内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县域经济发展壮大、乡村振兴等都需要汇聚人才,需要基层广大统战成员积极参与。为此,我们要在基层统战工作中重点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着重发力,因地制宜、守正创新,持续打造全市基层统战工作先行示范点。
一要着力抓好国有企业统战促发展工作。目前,全省国有企业中党外人士占比超过60%,优秀人才多、研发能力强、国际视野广,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尤其需要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作用,充分激发党外人士特别是专家大家、领军人才的创业热情、创新勇气、创造活力,引导他们围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开展联合攻关,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就内江而言,6户中央在内企业和3户市属一级国企(含子企业)中有党外人士4200余名,占比69.5%;其中,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党外专家型人才61名。这些人才是促进内江国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把人找出来,建立台账、团结引领、搭建平台、做好服务、温暖人心。要结合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将国企统战工作统筹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企党建工作责任制,指导市内重点国企加强统战工作平台载体建设,鼓励支持国企党委结合实际完善统战联谊组织,丰富统战工作平台载体,打造一批具有内江特色的博士工作站、无党派人士工作室、产学研联盟基地、教育科学基地等,团结引领广大党外人士既建言献策又岗位建功。
二要着力抓好高校统战促人才工作。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集中,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党外人士多。内江4所高校集聚大量年轻优秀党外知识分子,是全市统一战线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源头。我们要加强高校统战工作督促指导,各高校党委要主动担当担责,做好人才培养,认真落实“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政策,有组织、有计划、拓宽视野广泛发现物色党外代表人士,将更多年轻优秀党外人才纳入视野,建好后备人才库。要切实做好高校民族宗教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参政议政和建言献策工作,引导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作用。要加大在高校领导班子中配备党外干部力度,搭好成长台阶,积极举荐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统战团体负责人。要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日常管理,健全民主评议、综合评价、谈心谈话、情况通报等管理制度,帮助其健康成长。
三要着力抓好医卫系统统战工作。卫生健康系统专业人才资源富集、党外知识分子分布较为广泛,民主党派人士占比高、社会影响力大,在医院改革发展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内江而言,全市共有22家二甲以上公立医院,党外人士占比77.5%,他们对内江的医卫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要更加重视医卫系统统战工作,把统战工作纳入医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坚持每年定期听取1次医院党委统战工作汇报。各级医院党委要将统战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和干部培训教学内容。要聚焦思想政治教育、联谊交友服务等标准,把广大统战成员思想凝聚起来,智慧力量凝聚起来。
四要着力抓好新阶联谊组织建设工作。内江市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约10万人,要着力把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组织建设作为新阶统战工作重点,按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组织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基层联谊组织建设工作,有效地将更多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吸纳进来、组织起来。要积极探索新联会组织社会化运营模式,推动形成常态长效机制。
五要着力抓好民主党派特色基地建设工作。特色基地建设是民主党派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民主党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承担着探索实践经验、创新工作模式、做好示范引领的重要任务。要打造好、使用好、宣传好特色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作用,为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提供场景式、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教育平台,推动民主党派工作实体化、显性化、特色化发展。我们要聚力把民主党派特色基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民主党派特色文化、自身建设相结合,做到立足资源建基地,立足特色育好品牌,立足实践出成效,及时提炼总结基地建设的一些好经验做法,推动形成一批实践创新成果,力争形成全国、全省的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