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各地统战工作 > 成都 > 正文
成都以强化服务推动城市民族工作提档升级
http://www.sctyzx.gov.cn/  (2014-06-13 15:59:00)  来源:
分享到: 更多

         

      成都市有55个少数民族散居,少数民族常住人口12.6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0.9%;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达年均400万人次,以藏族、彝族、羌族、回族、维吾尔族为主。随着该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和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来蓉少数民族群众将会越来越多,新时期成都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必然不断发展变化,面对的挑战将会越来越大。促进成都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就需要不断适应新时期民族工作特点,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提高工作实效。近年来,成都各级各相关部门主动针对少数民族散居的特点和来蓉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经营和生活需求,积极创新城市民族工作,以强化服务为重点,以提高服务水平为关键,着力抓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推动城市民族工作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了明显实效。
      一是重视共驻共建,增强服务合力。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单纯依靠成都各级党委政府的力量非常有限。需要联合来蓉少数民族群众户籍所在地力量,整合两地工作资源,合力提升服务水平。武侯区根据辖区内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驻蓉办事处集中、少数民族人员活动较为集中的实际,与区域内西藏自治区驻成都办事处、甘孜州驻成都办事处、凉山州驻成都办事处、阿坝州驻成都办事处、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6家单位共同签署了《武侯区民族宗教工作共建协议》,建立了民族宗教工作“6+1”共建机制。按照合作协议,武侯区政府、民族地区驻蓉办事处、驻区高校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明确职责和分工。武侯区政府主要负责组织召集会议,为推进区域民族宗教工作提供基本信息,开展综合协调,为辖区少数民族提供优质服务;民族地区驻蓉办事处要切实掌握本地区在武侯区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及时通报民族地区民族宗教工作动态,定期与武侯区相关部门交流信息;驻区高校则要利用学术特长,做好研究和调研工作。“6+1”共建机制成立以来,7方定期召开会议,就区内少数民族分布情况、流动人员情况、国家及省市民族政策落实情况、自治区党委政府及三州州委州政府对相关工作的要求、驻区大学民族宗教工作相关情况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做到互通有无、协调配合,较好地解决了少数民族输入地与输出地政府部门的服务管理脱节问题,为做好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武侯区委区政府连续四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区内浆洗街街道洗面桥社区也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社区”。
      二是重视情感沟通,增强服务效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初到陌生的城市,可能面临语言不通、习俗差异、就医就业、子女入学、本民族文化生活缺失等困难和问题,需要特别的关照和帮助。这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关注点和切入点,就需要深入调查了解他们生产经营和生活方面的实际需要,通过真情真心的关心服务,细致周到的支持帮助,让他们及时顺利地融入城市,自觉参与支持本地建设和发展。这样,民族工作效果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双流县成立了由较有威望的少数民族老党员、少数民族教师、定居县内的民族地区离退休干部、少数民族知名人士构成,熟悉和掌握藏、彝、羌、维等少数民族语言和习惯的“民族工作亲情服务团”,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同胞的语言优势和情感优势,对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矛盾纠纷及早发现、主动排查、全面掌握,协助相关部门妥善处理涉及少数民族的问题和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工作亲情服务团”成员主要是通过少数民族群众推荐、甘孜州驻双流县老年协会审查、县民宗局逐一走访了解等程序择优选出的。服务团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制定了工作职责,有团长1人,团员10余人。民族工作亲情服务团成立以来,先后召开多次工作会议和亲情服务团扩大会(其成员扩大到甘孜州驻双流12个县的干休所和州公安、林业、政协干休所负责人等共40人),安排部署工作,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困难和需求,针对研究解决办法。结合对口援助巴塘,每年定期与巴塘携手在黄龙溪组织巴塘文化节,多次到9+3学校开展联谊、心理辅导、上法制教育课等,配合相关部门妥善处理多起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纠纷,协助解决了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的现实困难。
      三是重视社区创建,扩大服务覆盖面。来蓉少数民族群众最终都分散到各个社区,社区是民族工作的前沿,是城市民族工作的“细胞”。到社区开展民族工作,把各项服务工作送上门,把民族团结宣传工作做到家,把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送到手,社区民族工作就做好了,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就实在了。都江堰市在龙潭湾社区、南桥社区、奎光塔社区等社区(景区)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在清真寺实施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并以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小区、进家庭、进商铺”宣传教育活动,制作和印发宣传展板、宣传资料5000余册。在社区组建少数民族志愿者组织12个,培养民族志愿者30余人,形成少数民族群众“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社会管理新格局。针对“5.12”汶川特大地震住房重建安置后社区组织重构、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形态发生了新变化的实际,运用社工专业理念,采取项目运作方式,通过购买社工服务等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遇到的特殊困难。社区在创建中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关爱活动,不仅活跃了社区各族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对增进各族群众间的互动、互信,提升少数民族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及生活的幸福指数起到了积极作用。龙潭湾社区、南桥社区、都江堰景区被四川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委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和谐示范社区(景区),南街清真寺获得全国百座模范清真寺称号。
      四是重视民族经济发展,提升服务水平。民族工作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各民族“两个共同团”,帮助发展民族经济才是民族工作的根本和关键。支持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就要重点帮助他们就业创业,帮助他们发展致富。郫县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和实际,充分发挥优势,明确“以经济发展促民族团结”为民族工作主线,注重增强少数民族“造血”功能,通过帮助少数民族人员提高劳动技能,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保证民族工作顺利开展。针对大量外出打工少数民族人员技术欠缺的情况,依托县内现代农业的优势和科研技术上的有利条件,建立食用菌技术培训中心,积极组织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员食用菌种植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少数民族流动人员1万余人,年创造产值达7亿元以上。在安德镇建立了省级民族贸易市场和省级民族工业园区,通过保障民族地区日常供应,吸纳少数民族人员就业,支持进城经商的少数民族群众创业。通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市场现已实现年销售额8亿元,为30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用品集散地和物资采供中心,形成全国知名的集民族商贸、民族用品生产加工一体的民族用品集散中心。贸易市场和工业园区立足成都,服务民族地区,通过直接服务和辐射效应,满足了省内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和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带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游 弋    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