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文化惠民行。创新拓展大舞台、大展台形式,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开展“文化惠民在身边·巴渠大讲堂”、文化精品展、戏曲进校园,以及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民俗庆祝活动1200余场(次),培育兼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活动品牌。
二是艺术创作行。成立巴文化研究院,组建全国巴文化研究专家智库,举办川渝地区巴文化论坛、“巴国故事”研学活动,创作各类文学艺术作品2万余件(个、部)、舞台艺术、美术作品1000余件,生动展示各民族守望相助理念。
三是公共文化行。推进22个巴文化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巴文化主题展馆和非遗陈列馆,推进巴文化历史文化馆、主题街区、创意交流中心建设,逐步形成“四馆一街区一中心”的“4+1+1”展陈体系。全市256个图书馆、文博馆等公共文化机构错时延时开放,年接待各族群众1000万人次。
四是文化传承行。加强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累计整理古籍2.7万册,申报国家级非遗4项、省级非遗产36项,建成全国首个巴文化博物馆,土家风情歌舞《幸福生活抿抿甜》登上央视、舞蹈《巴山女人》荣获“一带一路”中泰文化艺术节金奖、巴人史诗剧《梦回巴国》享誉全国。(达州市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