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和谐行动”,打造江阳区濂溪路街道社区、龙马潭区下大街道社区、纳溪区永宁街道社区等少数民族团结示范社区,营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工作氛围。
一、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大力营造民族团结浓厚氛围
各社区围绕“服务型社区”党建工作目标,组织居民广泛深入学习民族知识、党的民族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发放民族团结宣传册1000多张,积极开展家庭文化、楼院文化、广场文化等创建活动,形成了“楼道文化”、“电梯文化”、“专栏文化”、“LED”电子屏幕等具有社区特色的新型宣传阵地。通过开展民族知识读书节、民族知识故事会、民族知识演讲、民族知识竞赛等活动,大力开展弘扬民族精神、倡导文明习惯和诚信守法活动,努力打破区域隔阂,协助外来少数民族群众融入当地,共建和谐家园。健全4项服务制度,即:完善一人一卡登记、设立一个少数民族优先服务窗口、发放一张咨询求助投诉服务联系卡和结对联系服务民族关系协调员等4项服务制度。推进6项服务内容,即:推进外来流动少数民族经商就业、住房租赁、子女入学、法律援助服务、困难补助、清真食品等6项服务内容。做到“七到位”即:民族政策宣传到位、弱势群体帮扶到位、困难学生助学到位、下岗就业培训到位、矛盾纠纷调解到位、文化体育活动到位、信访内容落实到位。
二、坚持以服务为手段,积极为少数民族群众排忧解难
建立少数民族联络小组,推行“三个一”规范服务手段。联络小组筹划活动方案,经社区决策后召开理事会、成员代表大会、联谊会等,及时传达有关政策、法规和时事政治;凡是少数民族成员有困难的,联络小组都要调研,提出对策,由社区实施帮扶少数民族困难居民。建立民族志愿者服务队。依托辖区有利资源,各社区组建了一支由100多人注册志愿者服务队,网格联络员36人,根据自身特长,为社区少数民族提供优惠、便利的居家养老、法律咨询、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服务。四年来,各社区共有120人次民族群众享受了优待服务,少数民族群众也纷纷参加到社区建设中,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
三、坚持以创新为源泉,积极探索基层民族工作新机制
根据社区特点,创新实施三项服务机制:一是创新组织设置。在“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采取“公推直选”办法,把基层领导班子的“初始提名权、最终决定权”交给党员群众,并把少数民族代表纳入社区成员代表议事层。经过社区居民成员代表大会、党支部、困难群体、企事业单位“五公开推荐”, 一批少数民族代表进入议事层,其权益保护声音直接传到决策层面。二是建立矛盾纠纷调解长效机制。制定了《社区民族工作方面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协调社区民宗、综治、民警及街道等有关科室,建立民族纠纷协调处理机制。成立了“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和“民族事务调解委员会”,建立了社区、小区和居民楼院“三位一体”的社区民族纠纷处理网络,初步形成了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良性工作机制。三是搭建少数民族服务站平台。为外来少数民族经商人员提供房屋租赁、就业指导、证照办理、子女入学、纠纷调解等服务活动,解决他们在经商、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四是搭建社区文化活动平台。组建了晨练队、篮球队、健身操队等各具特色的社区文体队伍,将民族工作融入到和谐社区创建中。濂溪路少数民族歌手在“诵读中华经典、美丽我的酒城”活动中获得一、二等奖3项,展示了个性民族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