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四川日报》专版集群 > 正文
同心四川《四川日报》月刊专版2022年11月
http://www.sctyzx.gov.cn/  (2023-01-04 10:35:03)  来源:四川在线

 

  • 在治蜀兴川新征程中绘就最大“同心圆”——新时代四川统战工作亮点回眸

     

  •  

     

    □底伊乐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付真卿
      “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今年是党明确提出统一战线政策100周年。7月29日至30日,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阐明了新时代统战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作为统战工作大省,四川的统战工作任务艰巨繁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4321”工作法,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重要决策部署和目标任务,不断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各领域工作取得新进展,全省统一战线呈现出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良好局面,为推进新时代治蜀兴川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日前,记者梳理了近年来四川各领域统战工作亮点特色,用一个个生动案例回顾新时代四川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历程。

    一列“直通车”

    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争取支持
      说起近年来四川的发展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得不提。这项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已成为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四川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而这项战略最终落地的背后,与四川各民主党派推动鼓呼不无关系。
      早在2012年,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就开始关注成渝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问题。2019年4月,九三学社中央领导带队与川渝两地九三学社、国家和川渝两地相关部门同志组成联合调研组,在川渝两地进行了深入调研,召开专题研讨会,将调研成果报告通过“直通车”渠道直报中共中央。
      最终在次年1月3日,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消息从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传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九三学社四川省委相关负责人说。
      “直通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各民主党派中央以调研报告、建议等形式向中共中央提出意见和建议的特殊渠道。近年来,省委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省委紧密协作,提前谋划准备了一系列重要调研选题,举办了一系列重大活动,协调邀请各民主党派中央领导来川开展调研,为四川发展争取支持。
      2016年,民建四川省委调研形成的《关于在中国(成都)设立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议》通过民建中央“直通车”上报国家层面。2017年,民进四川省委整合央地联动调研成果,形成《关于解决好凉山深度贫困地区三个根本性问题的建议》。2018年,农工党中央来川调研形成《建言精准健康脱贫助力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民革中央调研组来川就“完善法治建设 优化营商环境”开展重点调研。2022年,民盟中央以视频座谈会方式在川开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体制机制研究”重点调研。在脱贫攻坚时期,致公党中央对口四川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5年之内数十次来川调研,形成大量调研成果。
      各民主党派围绕中心工作、重点课题,或是来川调研,或是采用各民主党派四川组织的调研成果,形成报告通过“直通车”渠道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许多建议最终转化为政策措施,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

    一个“示范工程”

    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今年10月,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五合村的1200亩油橄榄园迎来丰收。去年,这个园区的总产值达到了600多万元,今年有望再创新高。
      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双语寄宿制小学,读一本民族团结题材的好书,唱一首民族团结歌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班会课每周都会召开。
      在生活着8个民族居民的成都市锦江区汇泉路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结合了起来,打造“锦江·归来荟”统战服务平台、天府家风博物馆,每年举办超过200场各类活动,让社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近年来,无论是民族地区还是各民族散居地区、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学校园区,四川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特别是2020年以来,四川首创实施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实体化,取得了丰硕成果。
      何谓“示范工程”?简单说就是建立一套“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教育卫生、文化旅游、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起来。
      例如在农村,近年来四川安排实施了300多个各类民生项目,帮助乡村在组织建设、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和惠民服务等方面发展提升。在城市,以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标准、社区民族工作标准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两标准一平台”为核心,推进城市民族事务治理规范化、精细化和社会化,让新型城镇化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
      截至2021年底,四川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8个,省级示范区、示范单位700个,省级及以上示范区、示范单位实现全省21个市(州)全覆盖,凉山、甘孜、阿坝3个民族自治州全部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局面更加巩固。

    一批“交流基地”

    架起川港澳台青年交流合作桥梁
      今年7月,70余名川港澳台青年来到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乡村振兴调研交流学习之路。青年们学习参观了天虹蚕工场、杨家绣房、天虹锦绣生活馆、葚红酒庄、桑田茶社,第一次品尝到与众不同的桑葚红酒和桑叶茶。
      在不久前召开的首届川港澳台青年合作发展论坛暨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上,“熊猫杯”川港澳台青年羽毛球赛举行。在参赛的8支队伍中,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在川高校青年学生和在川创新创业的港澳台青年们通过体育运动促进更紧密的交流与合作。“希望通过此次比赛,能进一步推动川港澳台体育交流和各领域的合作,全面展现新时代川港澳台青年风采。”省委统战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关注川港澳台青少年,促进交流与合作一直是我省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去年3月,省委统战部联合省港澳办、省台办等部门授牌首批川港澳台青少年交流基地,备受青少年喜爱的三星堆博物馆、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以及蓉港人才合作示范区等单位被授牌,搭建起了更好的平台供川港澳台青少年在各领域展开交流与合作。
      今年以来,统战、海联等部门组织召开的交流活动更加频繁。首届川港澳台青年合作发展论坛启幕、首届“熊猫杯”川港澳台青年羽毛球赛开赛、港澳台青年“爱我中华·大运有我”志愿者体验营开营、“川蜀月相伴·四地人团圆”庆国庆迎中秋联谊活动开启等,并对第二批川港澳台青少年交流基地授牌,促进了川港澳台青少年交流进一步深化。
      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和更多川港澳台青少年交流基地的打造,四川聚焦港澳台青少年开展的工作既增进了感情,让港澳台青少年深入了解内地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技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又凝聚了港澳台青少年同心同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识,增进港澳台青少年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一个“帮扶行动”

    弘扬致富思源的企业家精神
      今年7月,绵阳市平武县阔达藏族乡仙坪村村民孟国富每天都会细心打理他的宝贝蜂箱,产蜜期的到来让这位曾经的贫困户收到100多公斤的百花蜜,比起6年前足足增长了一倍,这得益于企业帮扶和先进技术。
      仙坪村是省工商联“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联系点。在脱贫攻坚时期,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联系推动多家民营企业、商(协)会在这里打造“平武中蜂”品牌,帮助仙坪村于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2021年,这里又作为“万企兴万村”行动示范实践基地,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方法路径。
      近年来,四川始终高度重视并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2021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29375.1亿元,五年累计增长41.6%,占全省GDP的54.5%。民营经济市场主体751.6万户,五年累计增长59%,占全省市场主体的89.9%。
      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广大民营经济人士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光彩精神,积极回馈社会。2016年以来,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等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发起“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五年里,全省共有7.6万家民营企业、商协会与8273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结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共实施项目17386个、投入产业扶贫资金90.7亿元,带动和惠及130.2万贫困人口。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万企帮万村”行动应时而变,从“帮”到“兴”,瞄准乡村振兴再次启程。2021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商(协)会及其他民营经济组织开展村企结对共建,投身乡村振兴。
      截至10月底,全省已有7898家民营企业(商、协会)与6713个村结对共建。其中,投资产业项目4398个,投资额约901.6亿元;公益捐赠项目4888个,捐款捐物总额约18.1亿元。

    一项“民主监督”

    彰显党外知识分子使命担当
      今年8月22日至26日,全国无党派人士民主监督调研团来川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民主监督调研。
      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民主监督,是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6年,受中共中央委托,8个民主党派中央对口8个脱贫攻坚任务重的省区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这项工作圆满完成后,新的目标又瞄准长江。2021年,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民主监督启动,而这次参与的不仅有8个民主党派,还有无党派人士。
      在川期间,调研团先后赴乐山、宜宾、泸州等地围绕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情况开展实地调研,重点调研各地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强化长江流域涉水自然保护地保护等工作,并在泸州召开专项民主监督调研情况反馈会,向四川实时反馈了调研情况。
      在此之前的6月,省内的无党派人士组织前往阿坝州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民主监督,实地调研当地在污水处理、小水电整治、草原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情况,并召开专题座谈会提出反馈意见。8名无党派人士专家参加此次专题民主监督。
      “为了支持这项工作,我们专门制发了《四川无党派人士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民主监督五年规划总体方案》,并于2021年12月首次组织无党派人士赴自贡,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暨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及危险废物风险防范考察调研。”省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说。
      无论是全国层面的调研团来川,还是省内无党派人士的积极行动,都体现了近年来四川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四川聚焦代表人士培养和服务中心工作,建立300人规模的省级无党派代表人士库,15次承担中央统战部和省委重点课题,围绕“减税降费”“乡村振兴”等课题形成了一系列建言成果,在有效服务中心大局中彰显了党外知识分子的报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一个“新抓手”

    激发基层统战工作创新活力
      入冬不久,在乐山市夹江县黄土镇罗华社区,早已收割完毕的水稻田里,又是一片郁郁葱葱。这些长势喜人的作物是当地特色中药材泽泻。水稻收割后,农民在稻田里重新蓄水种植泽泻,也并不影响来年的水稻种植。这种套种模式极大提高了农田经济效益。将这种模式带到罗华的,正是夹江县着力培养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特别是“新农民”“新乡贤”群体。
      今年6月,夹江县新农民服务乡村振兴统战基地在罗华社区揭牌。这个占地100亩的基地集合了全县18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精准吸纳了活跃在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服务等各个领域的96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夹江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夹江正在准备将以新农民服务乡村振兴统战基地为基础,申报省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
      进入新时代,包括民营和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成为统战工作的新课题。在这个全新领域,四川大胆探索、先行先试。2016年以来,四川在全国率先单独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率先在全国承担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综合评价唯一省级试点,在新阶人士分级分类管理、推动新阶联谊组织全面覆盖、开展新媒体网络化统战工作等方面为这个统战新领域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特别是四川在全国率先推进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制定相关实施意见,规范化提出“五有四见”三类标准,从最初的成都、绵阳两个全国级实践创新试点开始,“抓点示范、以点带面”,截至目前已建成8个全国级实践创新基地、52个省级实践创新基地。以这些基地为依托,团结引领广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围绕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疫情防控、基层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积极发挥作用。

    一张“交流引才名片”

    搭建国家级国际性招才引智平台
      如果要问近年来四川对外沟通交流、海外人才引进工作的靓丽“名片”,不得不提目前国内规模体量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海外高新科技人才交流盛会之一——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
      去年9月,由四川省委、省政府、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九三学社中央共同举办的第十九届海科会在成都举行。包括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32名海内外院士在内的3000多名嘉宾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会。为期6天的大会聚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绿色能源、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等创新热点领域举办了20项共30余场专项活动。同时还举办了2021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论坛、全球青年学者论坛等引才引智主题活动,充分发挥了大会引进海外高端人才、促进高新科技项目落地的平台作用。
      超过3000名嘉宾也创造了海科会参会人数的新纪录。而在1995年第一届海科会举办时,参会的海外专家仅仅26人。这个最初的地方性侨务活动,逐渐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重大招才引智工作平台。
      省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5年以来,已累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22人次现场出席海科会。大会创办至今,已累计引进高端人才4110人、高科技项目1100多个、投资金额3230.37亿元,特别是近六届大会签约人才达3274人、占历史总量的79.7%,签约金额2225.92亿元、占历史总量的68.9%。
      2016年9月,借海科会举办之机,由国务院侨办会同地方政府共同建设的示范性侨商产业聚集区和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基地——“侨梦苑”落户成都高新区及配套功能区,这也是西部地区第一个“侨梦苑”。借助这个平台,四川至今已累积聚集各类人才超70万人,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院士22人,集聚国家级人才420人、省级人才547人、顶尖团队44个。近3年来,吸引包括340余家侨商在内的1000余家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创办企业,有力推动我省“双创”发展和产业转型。
      以海科会为载体,四川已逐步构建起由侨务部门、人才部门牵头,全省广泛参与的引才工作机制,全链条、全要素的招才引智网络体系和覆盖全球、即时响应的国际人才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