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头条 > 正文
助学路 从幼儿园通往大学
http://www.sctyzx.gov.cn/  (2017-04-20 12:57:35)  来源:四川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来自海外的福慧“爸爸”“妈妈”教孩子们学习英语。 李曼 摄

福慧女子班孩子们的笑容。 受访者供图

福慧学生参加2017年都江堰双遗马拉松,传递公益理念。本报记者 钟振宇 摄

——福慧在川持续助学模式观察

□本报记者 钟振宇

朗诵、小品、舞蹈,还有一曲让人动容的《感恩的心》。4月12日,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内,一场汇报演出正在举行。

台上,是一群接受福慧教育基金会资助的幼师班女生,台下是十多位专门到凉山考察教育发展的省政协港澳委员。“这些孩子中不少是孤儿,今后将成为服务山区的幼儿教师,我为他们感到高兴。”一位港澳委员感慨地说。

2004年,一批中国香港、加拿大以及全球各地华人华侨中的爱心人士,在关保卫先生带领下,成立福慧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福慧),致力于资助内地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和特困孤儿及女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从2004年成立以来,福慧与四川省委统战部、四川海外联谊会合作,在凉山等地开展助学活动。截至目前,累计捐助资金达7000余万元,上万名孩子从中受益。

10多年持续助学、注重精神关怀和行为习惯培养、紧扣社会需求帮助学生就业成才……福慧持续公益助学模式被观摩的港澳委员频频点赞。

A

持续助学

十余年资助上万学子

4月14日傍晚,上海浦东一家医疗器械厂内一角,焊花四溅。尽管已经下班,21岁的布拖彝族小伙俄地落且还在苦练电焊技术,迎接今年5月的焊工中级考试。

1996年出生的俄地落且是不幸的,在他小时候父母就离开了人世,留下他和兄弟姐妹4人;他又是幸运的,在小学一年级时,得到了福慧的资助,从小学直到初中,然后被送进了上海船厂技校。 在技校就读的第三年,俄地落且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去年8月拿到第一笔收入时,他激动得掉下了眼泪。半年多来,他不断给在家务农的哥哥姐姐寄去工资,希望改善他们的生活。

“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接受福慧资助直到现在,是他们改变了我的命运。”俄地落且在微信写下这样的话。

与俄地落且一样,一批四川民族地区困难家庭的孩子以及孤儿,从小学或初中开始持续接受福慧资助。如今,一些孩子已考上川师、成都理工等高校。

“构建持续助学体系,是福慧模式最基本的特点。”福慧教育基金会会长谢国雄,10多年前放下生意,全身心参与福慧助学公益活动。他清晰地记得,2004年福慧进入四川贫困地区后,通过前期助学活动引发思考,“如果助学项目缺少连续性,助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2006年开始,福慧首先在凉山州布拖县尝试,和当地教育部门合作,把深山里失学的孤儿和失依儿童送进学校,福慧出资请生活管理员,资助书簿杂费、医疗保险等费用,让孩子们住校,安心读书。

受助学生进入助学体系后,如果积极学习,将得到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到大学(高职)的持续资助,解除了贫困学生和当地教育部门担心资助中断的隐忧。

“在持续助学项目推进过程中,帮扶内容也会因时因地动态调整。”谢国雄说,十多年来,他见证了国家对偏远山区基础教育投入的巨大变迁。随着“两免一补”、营养餐计划、特殊困难儿童救助保障的全面落实,福慧助学内容更多地向生活费、日用品、奖学金、保险费、淋浴系统和教学资源等方面拓展。

在一些地区,福慧根据需要还增设了女童班,争取更多的女孩能够享受教育。眉山卫校的曲木么尔洛同学回忆说:“小时候,家里不让我去读书。有一天,听说福慧在中心校开设女童班,我缠着爸爸同意我去读,这才有我的今天。”

持续十余年助学行动的背后,是源源不断的爱心汇集。

一批香港同胞、加拿大华人华侨组成的慈善力量,募集大量资金、物资支援国内多个省区的贫困学子。其中四川是持续投入最多的地区,投入捐赠资金达7000余万元,累计帮助上万名孩子。

四川省政协港澳委员李惠贞女士,多年前在布拖县偶遇一个父母意外双亡的6岁男孩,看到孩子那双大眼睛,“我一下子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帮助他们。”

马开廉是一位旅居加拿大的成功企业家。作为福慧的一位副会长,他每年5次往返多伦多和西昌,还与太太在福慧名下资助了两个女子班。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中,随时可见山区孩童纯真的笑脸。

B

精神关怀

每年近5000封“心灵鸡汤”

“侯老师非常欣赏你的一句话:‘做一个诚实勇敢的孩子’,当年我就是这样教育我的学生。做人要这样,学习也要这样,相信阿布么吾作同学一定能做到……”近日,上海市南洋中学退休教师侯慧芳,写好了一封寄给布拖县学生的回信。这位80多岁的侯慧芳是福慧的一名义工。

“学生需要被爱及关怀,福慧爸妈的信是他们的心灵鸡汤。”马开廉说,福慧给予的不只是资金费用的资助,还有更多的爱心、关心和引导,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福慧义工分为中国探访组、书信组、礼物制作组、网上英语会话组等8个助学组。其中2004年运作的书信组,由最初十多名义工发展为现在超过2000人的庞大写信队伍。每年从四川西部山区孩子书写的近5000封信件,分送到了香港、加拿大等地,每位孩子的来信,都由义工阅读并一一回复。

为了规范书信回复,福慧制定了《福慧教育基金会与学生通信指引》《写信组义工手册》等操作指南。十多年来,郑燿彰、伦淑玲二位理事,一直在幕后组织义工及文字把关,以确保言语的正确与适当。

比如,针对有自卑感的儿童,要求回信中强化“鼓励”,着重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努力便可实现梦想。

拉马么子作在和福慧义工张阿姨的第三次通信中,流露出自卑之情,称“乡村里的孩子像井底之蛙”。张阿姨在回信中表示,“正如你无法想象高楼耸立的城市一样,城市的孩子也无法想象乡村美丽的风景,蓝天、白云、星星。”“社会需要各色各样的人去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人的贡献才得以构成整个社会的和谐……”不仅是人生哲学、心灵鸡汤,一些书信中还针对学习进行指导。义工KAREN(凯琳)阿姨在给高沙同学的回信中,结合自身经历,指导高沙放下心中对数学的恐惧心理,用了两千多字详解“开门造车”“笨鸟先飞”“固本扶元”“举一反三”等几种学习方法。

除了传统的书信,现代化的网络工具也被使用。福慧教育基金会会长(加拿大)黄绮铢至今共21次到中国助学,她最喜爱与学生互动,一些孩子还与她通过微信,不时互通消息,保持联络。

尽管远隔千山,但通过书信和互联网,让关爱跨越重洋。同样,福慧通过在就读地实施“卫生文明提升”行动计划,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福慧不仅为受助学校所有学生提供卫生用品,还聘请生活管理员和驻校社工帮助全校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与教育部门合作,将福星班级管理理念、方法、模式推广到整校管理中,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学校影响社区,学生影响家庭,实现大范围文明提升。

今年17岁的阿力毕节是个孤儿,但幸运的是,他从小学一年级就进入了设立在布拖县拖觉镇中心校的福慧班。“福慧班的专职生活老师要求我们每天坚持洗脸刷牙。”阿力毕节说,每次放假,老师让学生要把牙刷、牙膏带回家,“在我的影响下,家里亲戚也都开始每天刷牙了。”

通过系统科学的项目设置,助学项目取得良好效果。在布拖县,福慧班学生期末考试平均分要高出同级平行班20%;生活习惯也有很大改善,学生内务“七个一条直线(即鞋等各种生活物品摆成一条直线)”标准被列入受助学生的习惯培养中。在有福慧班的学校,其他班级也纷纷效仿学习。

这些年,孩子们都逐渐长大了。他们很多从一年级开始与福慧相伴,现在都开始进入初中、高中、甚至大学读书。“传递爱心”也不再成为“纸上谈兵”的精神灌输。

“带着孩子做义工”是近几年福慧新的助学方向之一。2016年初建立“福慧之友”校友会的平台,组织福慧学生参加各类型的志愿活动,慰问老人、残疾人义卖,以及刚结束的慈善马拉松长跑等,在公益活动中得到锻炼。

C

授人以渔

帮助学生就业成才

今年春晚,凉山分会场的节目《阿惹妞》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福慧资助过的阿力毕节初中毕业后进入凉山州歌舞团,成为一位聘用制的舞蹈演员,并有幸成为《阿惹妞》中的一位舞蹈演员。

“作为一名孤儿,通过好心人帮助进入了学校,我现在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了。”阿力毕节步入了社会,但年仅17岁的他还是很留恋学校,希望能够掌握一门可以终身受用的技能。

最近,得知阿力毕节的想法后,谢国雄表示,福慧和上海船厂技校有合作,可资助阿力毕节到上海继续学习。

福慧的持续帮扶,不仅关心孩子能否有机会接受教育,同时希望学生可以掌握一技之长立足社会。这些年,福慧对考上高中的学生继续资助念完大学,对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完整的帮扶计划,并通过各种社会渠道为学生寻求合适的发展机会。

2016年开始,凉山州全面实施“一村一幼”。如何培养一支合格稳定的师资队伍,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谢国雄说:“我们开始尝试把福慧的发展和凉山教育事业的需求相结合。”

去年秋季,福慧和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合作,开办“福慧之星幼教师资班”,支持凉山州中职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优秀学前教育师资。学校申请“3+2”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指标,定向招收福慧教育基金会资助的50名优秀初中毕业女生,在该班学生完成规定的公益服务前提下,福慧为该班学生提供部分生活费支持。福慧还打算通过发放就业补贴,激励引导学生毕业后到基层教学点服务。

同样,基于老龄化社会和攀西地区康养产业发展对养老护理人才的需求,去年,福慧和眉山卫校强化了合作,启用眉山卫校“9+ 3”护理专业招生指标,组建眉山卫校福慧之星护理班(养老护理方向),定向招收福慧教育基金会资助的50名优秀初中毕业生。

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福慧对于考取了护士职业资格证的将给予1000元奖励,对于考取养老护理资格证书的给予800元资助。

与此同时,和前文中的俄地落且一样,福慧资助的一些孩子即将或已经离开学校,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毕业于布拖县交际河女子3班的张萌,经过上海船厂技校电子商务班两年多学习,如今在上海一家公司的实习就要结束。因为表现良好,这家公司提出留下她作为正式员工。现在的张萌很自信,爱笑,已经完全融入了上海的生活,探望在沪“福星”的家乡老师都为张萌的努力感到开心,并鼓励她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