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统战园地 > 统战干部谈统战 > 正文
李亚莲:共塑“全域”格局 共铸“硬核”统战  奋力趟出校地统战工作深度融合发展新路
http://www.sctyzx.gov.cn/  (2020-01-11 15:20:41)  来源:四川统一战线
分享到: 更多

绵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李亚莲

绵阳作为国家唯一科技城、“两弹一星”摇篮和国防军工重镇,是全省第二大高校集中地,现有西南科技大学等各类高校14所,在校学生近15万人,教职工1万余人、其中党外知识分子6000余人。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绵阳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高校统战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全省校区统战工作政策要求,坚持“共抓共建、共育共管、共享共赢”,初步趟出了一条校地统战工作深度融合发展的工作新路。

一、共抓共建,校地联动迸发机制“核动力”。着力在“统”字上下功夫,齐心协力构筑“大统战”格局。一是提高站位“管统战”。将高校统战工作纳入市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议事日程,纳入全市统战工作和教育工作重要内容,纳入市属高校党建及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市委统战部牵头建立高校统战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形成统战部指导、教育工委负责、相关部门和区县支持配合、高校党委组织实施的联动体系。推动14所高校党委全部建立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全部设置统战工作机构、设立院系统战委员并配齐配强统战工作力量,促成学校党委书记负责、统战部门协调、二级党组织落实的大统战工作格局。二是构建机制“抓统战”。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纳入市级党员领导干部联谊交友范围,推动高校建立联谊交友、双月座谈、情况通报、信息反馈等工作机制,定期结对子、交朋友、解难题。市委统战部会同组织部、教育工委、国资委联合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国有企业统一战线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高校统战工作11个大项、39个小项具体任务,促进高校统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常态化开展。三是扩大宣传“促统战”。推动高校将统战知识纳入学校宣传计划,大力开展统战知识进校园、进课堂,依托校史陈列馆、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文化研究中心等载体建立4个高校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通过举办“统一战线文化活动周”、统战历史电影展、统战人物讲座及各类交流研讨活动,关注“统战新语”“同心四川”微信公众号等,引导广大师生学习统战知识,在校园营造出浓厚的统战工作氛围。

二、共育共管,校地协作锻造共识“核磁场”。着力在“导”字上出新招,坚持分众引领、分类施策,做实做活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一是点对点注入思想“融合剂”。市委统战部建立14个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联系点,点对点指导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等统战团体增强自我教育实效,三年来共围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与行”等主题教育开展活动80余场,参与统战成员5000多人次;举办全市统一战线读书班、党外知识分子理想信念教育培训班等累计培训高校党外知识分子600余人次。二是面对面注入和谐“稳定剂”。指导高校筑牢民族宗教底板,推动高校建立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选派高校统战干部到辖区街道社区担任党组织副书记。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通过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开展“三进”(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两联”(联系学生、联系家长)“一交友”(与学生交朋友)活动、党外代表人士与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子”等,构建起助学帮扶、心理疏导、生活习俗等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严守宗教工作底线,建立校地联防宗教渗透机制,协助指导高校加强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管理,切实维护了校园和谐稳定。三是实打实注入成长“催化剂”。在培养使用中团结人激励人,建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100人重点人才库,通过全市“递进培养计划”五年共培训高校党外人才60名,选派到基层挂职32名;吸纳46名进入市县知联会,安排11名进入市级民主党派委员班子并1人担任主委,安排39名担任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推动各高校领导班子配备党外干部6名、中层干部93名,其中绵阳师范学院配备党外干部的院(系)比例超过50%,党外中层正职达13名、占39.39%,切实激发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荣誉感使命感,有为有位有担当的鲜明导向在党外干部中蔚然成风。

三、共享共赢,校地融合催生创新“核聚变”。着力在“融”字上求实效,坚持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积极搭建作用发挥平台,不断激发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创新创业活力。一是双岗建功驱动新引擎。支持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围绕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献计出力,通过决策咨询、课题调研、特约监督及“直通车”“两会”等平台,近两年共提交提案议案、社情民意200多份,提出意见建议80余条。引导其砥砺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五年来,在绵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主持或参与国、省部级及各类重点科研项目76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二是服务地方释放新动能。引导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主动投身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参与建成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核废物与环境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绵阳师范学院“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生态安全与保护省重点实验室”“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省级大学科技园,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全省中医药职业教育集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等国、省部级平台基地32个。积极融入校地“政产学研用”一体发展,大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依托中国(绵阳)科技城高教联盟平台(由在绵14所高校和3所科研院所共同组建),积极参与构建校地合作、协同攻关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自身先进建筑材料、控制工程与智能系统、机器人技术、环境安全技术、核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农业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等优势学科技术,积极推进开展校地科研联合攻关,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产生经济效益近百亿元。三是服务社会彰显新形象。推动组建同心专家服务团26个,建立“党外知识分子服务社会发展示范点”18个,五年来共选派1200余人次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实施脱贫攻坚、援藏援彝、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公益教师培训及“三下乡”等各类校地合作项目200余个,惠及基层群众10余万,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树立了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优良社会形象。

(作者李亚莲系绵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