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持续呈现智能化趋势,数字应用早已融入了大众生活。但银龄老人难以紧跟信息社会的步伐,两者之间甚至产生了数字鸿沟,以至于智能设备不仅没有给所有老年人带来便利,还给他们中相当多的一部分增添了困扰。
调研发现,我省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特别是智能手机问题仍然凸显;老年群体缺乏学习智能手机的社会化途径;交通出行、看病挂号等日常行为在数字化浪潮下,让老年人感到“难以接近”;相关的学习培训渠道欠缺,使老年人逐渐成为智能社会的缺位群体。
为有效助力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和现代社会,提升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省政协委员高善峰建议:
一是长期开展科普专项活动。发挥科协、老龄办、医院、银行、移动通讯公司等在动员机制、资源、渠道等方面的优势,继续加大科普专项行动的广度和力度。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做实做细工作,将提高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能力列为老年教育的重点内容,让老年人融入数智时代、享受数智时代,让老年朋友也能尽享“数字化”成果,拥抱“数字化”生活,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二是大力开展智能技术培训。鼓励全省各级老年大学开足开实数字生活网上课程;推动各类教育机构、社工组织针对老年人研发全媒体课程体系,通过老年大学、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教育机构等,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老年人提高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和水平;鼓励街道、乡镇、乡村(社区)推出对老年人进行智能手机操作培训服务的专项购买服务,邀请社工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通过体验学习、尝试应用、兴趣小组、互助帮扶等,让老年人了解智能手机的基本功能和APP使用方法;让老人们进一步掌握微信、短信日常应用,以及便捷生活必不可少的智慧就医、线上支付等软件应用操作,引导老年人积极融入智慧社会。
三是积极营造全社会帮扶老年人融入智能社会的良好氛围。要大力弘扬和传承敬老助老文化,增强全体居民的敬老意识,积极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孝老、助老的良好氛围;要建立健全老龄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全力以赴为老人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多部门协同、省市县联动,推动更多适老化智能产品的软硬件应用开发,切实解决老年人在高频生活场景中对智能应用的现实困难,满足老年人对信息素养、数字技能和金融知识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