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统战园地 > 同心文苑 > 正文
​【同心文苑】坚守爱国初心 勇担历史使命——统一战线视角下的范长江
http://www.sctyzx.gov.cn/  (2021-11-10 10:37:12)  来源:四川统一战线
分享到: 更多

范长江,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新闻家、社会活动家,曾先后担任新华社 总编辑、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国科协党组书记等职务,在新中国新闻事业和科技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纵观范长江的一生,他从一名立志报国的热血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领导者,并通过他的新闻采访和社会活动,团结和影响了一大批进步人士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解放做出巨大贡献,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又一成功典范。

一、 进步青年敏锐初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

范长江1909年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 东兴区田家镇,较为开明的成长环境使范长江从求学之初就勇于接受新思想、敢于创新和坚持自我。1928年,从南昌起义战场归来的范长江考入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并加入国民党,但国民党上层的贪腐堕落和官场的丑态,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政策让他深感自己走错了路,在离毕业只差半年时愤然离校。中国的出路何在,这成为了范长江思想中最想搞清楚的问题。1932年,范长江考入北京大学苦读哲学,他认为弄清了中国的出路,也就解决了他个人的出路问题。同年,他开始向北平《晨报》投稿并逐步当上特约通讯员。政局的风云变幻使范长江深深感到,如果国内没有一个民族团结的办法,抗日战争是无法进行的,他开始思考如何团结抗战的问题并逐渐接触到一些来自江西苏区的油印小册子和传单等。1934年冬天,当听说红军要北上抗日,范长江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件大事。1935年7月,年仅26岁的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只身前往大西北采访。他将沿途见闻写成了大量的旅行通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 苦 , 对少数民族地区有关宗教、民族关系等问题也作了深刻的考察。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旅行通讯中具体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尤其可贵的是范长江第一次以写实的笔法公开、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踪迹,一路实施的民族团结政策,以及积极宣传抗日政治主张等,他字里行间明显流露出对红军无上崇敬的情意。

二、如椽之笔助力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次年2月9日,范长江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成为了第一个以正式记者身份进入延安的国统区新闻记者。范抵达延安后受到中共的隆重接待,并在凤凰山窑洞与毛主席彻夜长谈。毛主席就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当时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做了精辟的分析,并表示中国共产党愿以和平统一的大局为重,与国民党合作抗日。范长江在《我的自述》中提及这次谈话“这十小时左右的教导,把我十年来东摸西找而找不到出路的几个大问题全部解决了,我那天晚上之高兴,真是无法形容的,对于毛主席的敬爱心情,由此树立了牢固的根基”,他甚至有了想留在延安写宣传中共的论著的想法。毛主席从大局出发,建议他要发挥自己《大公报》记者的身份,在新闻战线上发挥作用,向外多多宣传中共。范长江也不负重托,回到上海后,将陕北采访和见闻写成三篇通讯《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西北近影》和《陕北之行》,特别是时事述评《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不仅第一个向世人客观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而且第一次向民众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由于这篇文章的观点和内容与蒋介石刚在国民党三中全会上作的关于西安事变的报告完全不同,让蒋勃然大怒,在全国也引起爆炸式反响,迫使国民党当局不得不谨慎处理“西安事变”,为第二次国共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身体力行团结联合一切进步力量

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的一、三军团,翻过海拔四千多米的夹金山,接近卓尼地界。当时,甘肃卓尼第十九代土司杨积庆接到命令,要他全力配合国民党部队,沿途布防,将红军就地剿灭。是围剿还是放行?杨积庆心里十分矛盾。恰逢此时,范长江西北之行途经甘肃,他在卓尼与杨土司进行了深入地采访和交流。杨积庆从范长江的口中得知红军在艰险与困难面前视死如归、毫不屈服,顿时心生同情与敬佩,对红军进入卓尼也有了心理上的准备。红军进入迭部后,杨土司做出了开仓放粮,为红军抢修栈道的义举,在红军生死存亡的节点上,使革命的火种得以存活,卓尼也成为了当时国共交战双方胜利天平上关键性的砝码。得益于杨积庆的暗中帮助,红军的元气得以恢复,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固若金汤的天险腊子口。

作为当时声望很高的记者,范长江一直振臂高呼,推动团结,带动了一批思想进步的青年投身新闻事业。1936年4月孟秋江与正在张掖采访的范长江相识,受其影响一路跟随范走上了新闻记者的道路。抗战胜利后,孟秋江到上海恢复了国新社上海办事处,期间把一大批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发展到《文汇报》工作,壮大了新中国的新闻力量。邱岗与范长江相识于酒泉,曾是一名背负国仇家恨的抗日热血青年。因为范长江在给他的书信中写道:“希望在抗日救亡的战线上重见!”,毅然追随范长江的步伐走上了新闻记者的道路。在范长江的领导和组织下,改名邱溪映同一批新闻人穿梭于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前沿阵地,写下了一篇篇振奋国人,凝聚民族力量,激发军民斗志的战地报道。

四、率先垂范广泛传播抗日救国时代强音

由于抗战环境日益艰难,国民党方面政治态度动摇不定,当中国共产党希望成立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范围新闻记者参与、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时,想到了请范长江牵头组织。1937年11月8日深夜,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在上海诞生了。“青记”从创办初期的24人,发展到1940年的1156人,下辖40多个分会,把一支强大的舆论力量吸引到了党的周围,成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很有力的环节,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1938年10月,范长江为《大公报》写了一篇名为“抗战中的党派问题”的社论,反对蒋介石政府“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反动纲领,主张各抗日党派民主团结,由此与《大公报》在政治上决裂,并毅然离开了工作三年多的《大公报》。一个月后,根据周恩来同志作出的统一部署,范长江和胡愈之等人以“青记”会员为骨干,在桂林正式成立“国新社”总社,由此接受中共南方局的领导,开始了团结国统区青年记者的统一战线工作。“国新社”以“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为宣传方针,团结了众多的进步新闻工作者和文化界人士,50余名专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成为社员和社友,并在华南、西南、西北建立起通讯网,通讯员数以百计,国内外订户达500余家。通过宣传报道和友好往来,团结了一大批进步分子,赢得了国际舆论的支持,也为党培养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新闻队伍。1941年,范长江转移到香港,与邹韬奋、茅盾等人共同创办了中共在海外的机关报《华商报》,继续在海外宣传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揭示国民党政府的种种不堪事迹。1939年5月,在救国救民道路上苦苦摸索多年的范长江,终于在他认识的第一位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周恩来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公开投身于党的新闻事业,以笔为枪,走上了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而呼号的道路。

五、满腔热血同心同德共赴祖国建设大业

1936年,著名民主人士沈钧儒于救国会活动中与范长江相识相交,两位挚友的家国命运也从此紧紧连在了一起。沈钧儒的女儿沈谱从金陵女子大学毕业后来到父亲所在的重庆生活,范长江也因青记工作来到重庆,一对年轻人的心越来越近,最终走到了一起。1940年12月10日,两人在重庆结婚,虽然婚礼极尽低调,却宾客盈门,一大批文化名流及民主人士不请自到前来道贺。除了于右任、黄炎培、郭沫若等写来了贺诗外,周恩来、李公朴、冯玉祥等还亲自来到现场道喜,周恩来在签名簿上亲笔题字“同心同德”。婚后,范长江与沈谱琴瑟和谐,与沈钧儒翁婿情深。沈钧儒选取白居易《观刈麦》诗最后几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送赠女儿女婿,并在落款中题写“长江喜白居易诗《观刈麦》尤这几句,愿与长江共勉之”,这也成为了范长江家庭后来不成文的“家训”。1963年6月11日,沈老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女婿范长江写下了著名的《痛悼衡老》,高度评价了沈老身历四朝、追寻真理、匡扶社稷、投身革命、光明磊落的一生。在救国救民道路上,范长江与沈谱互相勉励,共同进步,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努力呼号,沈谱也长期协助丈夫在黑暗的国统区从事地下工作,夫妻双双投入到祖国解放与和平建设的事业中。

(作者:魏琴,内江市东兴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