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11时50分,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发生山体滑坡灾害,灾难无情人有情。在紧张地抢险救援和灾后安置中,一幕幕让人潸然泪下的场景层出不穷,直击人心。各民族同胞积极为受灾群众捐款捐物,主动当志愿者投入救灾和后勤保障工作,所有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真切展现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厚情谊,这场抢险救援和救灾安置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写照,必将成为激励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宝贵精神财富。
“团结厨房”:烟火暖人心,凝聚大力量
在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2・8”山体滑坡灾害发生后,一个名为“团结厨房”的临时食堂迅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它不仅是为受灾群众、志愿者和救援人员提供热饭热菜的地方,更是民族团结精神的生动体现。
2月9日0时,即滑坡灾害发生后的第12小时,这个厨房正式开始运转。凌晨4时,救援人员就吃上了第一顿热乎乎的饭菜。附近的村民章英智是“团结厨房”的发起人之一。他在附近的大雪山镇养牛还做一些豆腐干的生意,得知灾情,他第一时间想到了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灾区的救援人员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个400平方米的小院是金坪村村民毛俊超的家,得知乡亲们想为救援人员开设临时厨房,他二话没说,就把家里的院子和房屋腾了出来。“团结厨房”的大厨来自周边的各个村镇,其中带队小伙子叫刘中义,是一名空军的退役军人,在部队时,他干过几年的炊事员,做大锅饭可以说是轻车熟路,灾害发生后,他第一时间到达这里,平均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金坪村的“团结厨房”
据不完全统计每天有近百名群众自发来到这里“帮厨”小小的“团结厨房”日均服务受灾群众志愿者和救援人员3000余人(次)。灾区的抢险救援工作还在紧张进行,厨房的烟火,也在继续抚慰着每一个人的心,我们相信,就像“团结厨房”这个名字一样,只要各方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协作,金坪村就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早日重建家园。
“团结厨房”的故事,是民族团结在灾害面前的生动写照。它见证了各民族群众在危难时刻的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彰显了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苗乡儿女:爱心汇聚,共渡难关
联合苗族乡的苗族同胞刘金明、马英夫妇,家境并不宽裕,家中的牛是重要的财产,承载着一家人的生活希望。但当灾害发生后,灾情牵动着刘金明夫妻的心,他们第一时间联系了沐爱镇政府,表示要捐赠一头黄牛,改善灾区人民伙食,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刘金明夫妇表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看到兄弟姐妹受灾,我们心里很难受。虽然能力有限,但我们也想尽一份心。”刘金明夫妻的善举,不仅是对受灾群众的物质支持,更是对民族团结的生动诠释。
捐赠牛的苗族同胞刘金明马英夫妇
高坪苗族乡康达养殖公司创办人龙江,得知灾情后,马不停蹄地赶回工厂,精心挑选400余斤优质腊肉,打包成8袋,迅速安排车辆送往灾区。他朴实的话语中饱含着真挚的关切:“希望这些腊肉能给乡亲们带来一些温暖,帮他们渡过眼前的难关。”
高坪苗族乡康达有限公司创始人龙江送腊肉慰问灾区
团林苗族乡彝族同胞申均,组建志愿者小队,在得知灾区急需后勤保障后,他们迅速筹集生猪两头、大米十袋、帐篷、炊具等物资,奔赴灾区。到达现场后,队员们迅速搭建起临时厨房帐篷,实行24小时轮班制,为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提供餐食。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在灾区中格外醒目,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展示着守望相助、命运与共的浓浓同胞之情。
灾难面前,各方救援力量快速响应,紧急奔赴灾区。各族群众也自发组织起来,捐款捐物、帮忙运送救灾物资、无偿给救援队伍做饭……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儿,都彰显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各族同胞同甘共苦、携手并肩,一起共渡难关,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灾难中汇聚出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