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这是民革党员、仪陇县马鞍镇副镇长佘玮的口头禅。 现年41岁的佘玮,是民革党员。自担任仪陇县马鞍镇副镇长主抓扶贫工作以来,面对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量大面宽、因病因残致贫等实际问题,他团结带领干部群众迎难而上,轰轰烈烈打响一场脱贫攻坚战役,连续奋战在脱贫攻坚工作一线,为马鞍镇贫困群众脱贫摘帽发挥了积极作用。
铭记初衷使命
“佘镇长,我们村张某家计划今天易地搬迁打桩划线的事情又‘黄’了”。“张书记,莫急,我马上到你们村上去。”……这样简单匆忙的对话,开启了佘玮一天的脱贫攻坚工作,这也是只是他扶贫工作路上的一抹剪影。故事主人翁张某,时年61岁,2014年因残被评为贫困户,家中3个儿子,老大先天性智障,老幺4岁患白内障、青光眼,长期医治无效,一家5口人拥挤在3间破旧的土坯房。张某年轻时是一名打石匠,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手艺已无用武之地,面对两个残疾的儿子,长期的贫困,消磨了斗志,慢慢也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他沉迷赌博,无所事是,游手好闲,今朝有酒今朝醉。形成了“等着扶、躺着要”、“蹲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状态。
倾注真心真情

(张某改造前房屋)
按照政策和实际情况,村里为张某规划了易地搬迁帮扶项目。张某起初不同意实施易地搬迁,但考虑到他家实际情况,佘玮三番五次给他做工作,最后张某勉强同意了,并约定了打桩划线日期。到了打桩划线的日子,张某又不配合了。佘伟说道:“老张,我们不是说好了今天打桩划线,为你家实施易地搬迁嘛,你怎么睡一觉就又变卦了呢?你看你们家现在3间土坯房破损非常严重,已经成了危房,你要为全家妻儿老小的安全着想;你们家有5口人,实施易地搬迁国家会补助11万元,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你可以自己选择建房户型,考虑到你家实际情况,只要你同意,村里可以给你实施代改建;你的孩子已经大了,还是这个土坯房,怎么找儿媳妇?你虽然穷了大半辈子,总不能让你的孩子还和你一样受穷,打光棍,不要让左邻右舍看不起你。”。佘玮的苦口婆心让老张沉默不语,只顾吧嗒着手中旱烟。周围邻居也纷纷发表意见:老张,佘镇长把话都说到这里了,你也要为你娃娃考虑了,现在国家政策那么好,干部那么关心你,你还怕啥子嘛?……。慢慢的 ,张某抬起来头,用手背抹了一下通红的眼睛。说道:“谢谢党的政策,谢谢佘镇长,谢谢大家,是你们唤醒了我,使我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我愿意实施易地搬迁……”。
变输血为造血

(张某实施易地搬迁后新房)
2016年底,张某盖起了两层水泥小楼,崭新而亮堂。在佘玮的积极帮助下,张某参加了村里的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种植香菇;为解决香菇菌棒感染霉菌,出菇少等难题,佘玮又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村讲解种植香菇知识;佘玮一系列举动深深地打动了张某,让他看到了扶贫政策是真扶贫,扶真贫,他的血液开始沸腾,他的心开始不甘了,“我要当发财户,不再当贫困户”那种穷则思变的渴求在张某心里萌生。而后佘玮积极协调仪陇农商银行,为张某申请到的5万元的小额贷款,帮扶干部给张某担保贷款10万元,得到多方帮助,他入股了合作社,正式成了业主。

(技术人员进行香菇种植指导)
目前,张某贷款已经还清,总体收入已经脱贫。他常说:“党的政策就是好,我以为贫困户只是一个称呼,没想到一系列的扶贫政策花落咱家。感谢佘镇长,他是一个好干部,群众的贴心人。我会继续种好香菇,拒绝返贫,争取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面对艰辛的扶贫之路,佘玮说道,“习总书记曾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难免遇见像老张这样的人,作为一名干部、作为一名民革党员,唯有与群众心贴心,唤醒他们发家致富的信心,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不断转换扶贫方式,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让贫困户成为脱贫的‘主角’,摆脱贫困,奔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