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县全县共有顺河彝族乡、片马彝族乡、坭美彝族乡、永利彝族乡和小堡藏族彝族乡5个民族乡14个村,另有16个乡镇散居少数民族群众,少数民族人口30124人,占全县人口总数近10%。2009年3月,汉源县被省政府认定为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在全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汉源县委统战部(民宗局)结合实际,做到“五个坚持”,确保少数民族群众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效。

一是坚持将党史教育作为提高政治站位的重要抓手。发挥彝学会、藏学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召开座谈会3次,对全县彝学会、藏学会会员300人进行党史宣讲;到全县5个少数民族乡14个村召开专题宣讲会5场,院坝会、座谈会20余场次,宣讲党史,传递党的声音。通过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中开展党史教育,让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了解我党走过的艰辛历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心,引导全县近3万余党员少数民族群众重温革命先烈们英勇不屈、浴血奋战的事迹,深切体会革命先烈们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崇高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仰,学党史、知党情、铭党恩、跟党走,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凝聚人心,坚定理想信念,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进“五个认同”。

二是坚持将党史教育活动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创建工作合力。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六进”总体工作安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七个方面”教育内容和“四个方面”具体步骤融入党史教育活动中,以党史教育活动为统领,带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创建合力,夯实“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基础。打造汉源县职业高中、汉源化工总厂、富林镇滨湖社区、小堡藏族彝族乡、汉源县教育局等5个单位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单位,汉源县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明确汉源县职业高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单位。
三是坚持“汉语+少数民族语”送学,搭起民族团结“连心桥”。针对汉源民族地区多位于边远山区,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分散,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差,部分群众还不懂汉语的实际,聘请5名少数民族“双语”专业人才,将党史翻译成彝、藏语2种少数民族语言,印发宣传资料20000余份。通过讲“民族语言”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让党史学习更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做到党史教育不让一人掉队,不漏一人参与。
四是坚持用党史教育活动促进汉源经济社会发展。将党史教育活动积极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把民族地区的发展、汉源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凝聚全县少数民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党史教育活动,激发全县少数民族群众干事创业热情,积极投身到全县基层治理、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振兴等经济社会发展中,助推全县“阳光康养城、宜居新汉源”建设,共谱民族团结曲,绘出最大同心圆。

五是坚持创新形式,营造良好氛围。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内容开展学习教育,让学习教育活动寓教于乐,生动形象,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邀请市委统战部领导到汉源开展1次党史教育培训活动。利用同心汉源、大美汉源、多彩汉源等新媒体和电视台、新汉源报、村村响等传统媒体,制发党史学习教育信息15余期。利用民族乡镇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开展“阵地学习”“上门送学”等形式,开展20余次学习教育活动,做到学习教育活动全履盖,全参与,见效果。
(汉源县委统战部供稿)